鲸平台融媒专访系列|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媒体界反诈app”诞生记
09-06 10:23 星期二
鲸平台 付潇阅

近日,上海报业集团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上海网络辟谣平台作为首批“种子选手”成功入选。

随着疫情等外部因素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谣言愈发猖獗,这种现象给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凝聚力带来了巨大冲击。加大谣言工作力度势在必行,依托于自身庞大的资源网络、高度的专业性、强大的公信力,主流媒体亟需发挥“压舱石”作用,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如何识别、驳斥谣言素材?造谣者们的心态与目的是什么?如何从根源削弱谣言的负面影响,改善“辟谣比造谣”难的被动局面?

为了解密辟谣媒体工作者的日常,财联社|鲸平台走访了上海网络辟团队。

一、媒体界的反诈app

据上海网络辟团队负责人王志彦介绍,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成立于2016年3月,是由市网信办和解放日报社深度合作、联合打造的致力于打击网络谣言、还原事实真相、普及科学知识、凝聚网络共识的专业类新媒体平台。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兼顾“疫情”和“舆情”两条战线,强化责任和担当,积极主动发声,做好辟谣议题设置,强化释疑解惑效果,采编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辟谣稿件。

以上海疫情期间上海辟谣平台发布的《武警将接管上海社区?造谣》一稿为例,2022年4月7日晚间,一则传言称上海将要开始军事化管理,并声称有武警部队接到通知,“所有小区安排2人站岗,杜绝一切进出”。这则传言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当晚,上海辟谣平台发布权威辟谣稿件,证实“向权威部门询问获悉,此传言为不实消息。”稿件上线后,阅读量瞬间突破10万+,相关谣言很快平息下去。

在这一过程中,平台自身也迎来了爆发式成长。3月初至6月初,“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累计刊发稿件387篇、短视频51条。其中,阅读量10万+原创稿件57篇。原创稿件全平台累计阅读量超135亿,短视频点击量超过2500次,公众号粉丝数增长了250%。上半年,平台先后入驻了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百度、新浪微博等多媒介平台并分发内容。3月26日至6月1日,解放日报还开辟了“求证·辟谣”专版,累计出版67期。

团队同事车佳楠说:“对我来说,辟谣新闻属于一次全新的探索。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数据,而是一种渗透在生活中的影响力。有一次我坐电梯,瞄到一位邻居在用手机看上海网络辟谣的文章,我还看到过业主群转发上海网络辟谣的文章,通过观察他们的反应、留意他们的观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在高效与全面之间寻求平衡

谈及团队工作难点,团队告诉鲸平台,为了第一时间辟谣,团队会对谣言中有误的部分进行辟谣,而这种辟谣方式,有时并不能完全打消群众疑虑,大家反而认为官方“有所遮掩”,甚至对未被辟谣的部分感到更关注、更好奇。

“辟谣工作也是去伪求真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传言、留言都是100%假。很多网民会更关注辟谣中未提及的部分,问我们为什么不去调查那些细节?那一部分可能是属实的,也有我们确实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拿到证据证伪的。”车佳楠说,这也是辟谣报道的难点之一。

有时候,辟谣的力度未达到读者的预期,对此团队思考、探讨过,应该如何平衡效率与全面性。探讨下来,大家一致认为效率高于覆盖面,因此团队采用先快速对确定的部分辟谣,后续对剩余部分进行补充报道的方法。

“我们在取证时,如果掌握的一部分素材足以驳斥谣言中主要的虚假成分,而一些素材细节又是第一时间采集不到的,那么如果我们纠结于后者,谣言就会满天飞,这时再把掌握的信息推出去,很难再达到让真相触达群众的目的。为了这层目的,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取舍。”

三、当今谣言传播四大特征

近年来,网络谣言愈发猖獗。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团队分析认为,这与传播载体的发展有关。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网络谣言传播出现以下特征——内容呈现形式多元化、视听冲击力更强、高度依赖私域空间、“说服力”与煽动性更强。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发展起来之前,网络谣言形式一般是伪科学养生文,这些文章有时发布在伪造成官方网站的个人网页,‘中枪’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后来,互联网平台生态越来越丰富,社交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相互渗透发展,在拓宽用户群体与传播途径同时,也客观上令谣言波及的范围变广。”车佳楠说。

团队分析了不同谣言类别的特征。目前,人们看到的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通过微信对话框层层转发的聊天记录合集,合集中有对话文本、图片和小视频。即使这些谣言后续被官方消息“辟谣”,人们依然对谣言“宁可信其有”。这是因为,微信空间相对私密,谣言来源大多来自亲朋好友,或者来自拥有共同利益与爱好,能达到情感共鸣的人。这些成员之间具备信任感,对辟谣信息接受度较低。

第二种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的“爆款”视频。短视频内容具备强视听冲击力,但是信息碎片化、拍摄门槛低,缺乏时间、地点等基本新闻要素,真假难以鉴定,有些视频甚至渗透出浓重的“表演性”。这些谣言乘着基于人好奇心的算法推送之风,产生裂变式蔓延。

第三种谣言来源于微博大V、自媒体大号的整合文章。这些自媒体会快速抓住热点事件,在个人账号上发声,其写作视角主观、文笔情绪化,引发粉丝大规模阅读、“转赞看”,从而引发舆论海啸。这些自媒体有的并没有刻意造谣,但是他们只引用、表述事件部分真相,缺乏核实动作与跟进报道。这时候我们更愿意采用求证、追踪等报道形式补充舆论场缺失的声音,提供进展性的信息,回应大众的关切。

四、造谣者,图什么?

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团队告诉鲸平台,团队会研究谣言产生的机制,目前的技术无法达到去检测、追朔源头的目的,团队只能联系到部分作者,结合这些人的解释与自身经验,推测出造谣者的意图。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团队发现造谣者身份、年龄、职业各异。而造谣者的动机,大抵有四种。第一种是出于炫耀、博眼球心理夸大事实。

第二种是造谣不自知。他们会层层转发来自亲友的消息,但其实他们自己也没有深究过消息来源,转发只是出于奔走相告、相互提醒的目的。

第三类是在情绪的驱动下,希望通过夸大事实,引起有关部门对于某些现象的重视。这类人群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义愤填膺,便基于自身的猜测,展开了一些不符合事情的推测。

第四类造谣者,则与前面三种性质有所不同,一些机构与自媒体为了牟利,有目的性地造谣。许多“爆款”不实图文与视频就出自他们的手笔。有些文章,已经触发了有关部门的处置标准。

五、以现场调查还原事实真相

王志彦表示,经过盘点发现,有些谣言之所以传播较广,与它们的“主角”不无关系——老人、病人、未成年人等,大多为弱势群体。在谣言中,他们的遭遇很凄惨,有的缺衣少食乃至饿死,有的未能得到救治不幸身亡、有的出现了家人因主角的遭遇而“伤心欲绝,选择轻生”……这些谣言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传播广泛,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面对这样的谣言,上海辟谣平台努力抵达谣言的现场,通过调查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

“当时有一个阅读量高达100万的视频,内容是静安区一位老人3天只吃了一个鸡蛋。我们联系到当事老人和其所在小区的居委会志愿者,了解到的实情是,物资正常发放,老人没有挨饿。发布视频者声称自己与老人很熟,还为老人捐了钱,老人却感到莫名其妙,表示自己并不认识这位发布者。之后我们发布了《上海静安老人“三天吃一只鸡蛋”“几次想自杀”?当事老人:不是事实,故意抹黑政府!》文章驳斥不实之处。还有一位博主发布了一位老人在马路上对卡车司机求食的视频。然而经过核实,这位所谓饿急了的老人,其实是喝醉了酒的中年人。”。

“在一段1分钟的视频里,一位居民敲筷子敲碗,高呼外来打工子弟没有饭吃,这段视频没有任何时间、地点和说明。我们试图联系视频发布者,询问这些人住在哪个社区,现在情况如何,始终没有得到答复,我们也无法及时给予帮助。但这类视频一直在反复加工,重演、传播。”车佳楠说。

六、以多种方式普及常识

据王志彦介绍,很多谣言是因为科普不足而产生。比如,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中使用的采样拭子、抗原检测试剂盒可谓此类谣言的“重灾区”。据上海辟谣平台梳理,自3月初疫情发生以来,主题为“采样拭子”有毒的谣言至少出现了4次,而且越传越离谱。许多谣言均被研究检测方式的科研人士、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澄清过。

上海辟谣平台为此做了许多科普方面的内容。以核酸检测试剂为例,上海疫情期间,辟谣平台先后刊发了《橙子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疫测达”小程序有什么用?这篇说清楚》《两盒同品牌抗原试剂盒,为啥一个有效期6个月一个2年?》《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的采样棉签有毒?我们找来了各种棉签,发现了真相》等一系列科普类辟谣稿件,采访了厂商、科研人员、权威专家等各方声音。小编还自己动手做实验,以实验结果反驳不实传言。

七、除了被动辟谣,还要主动遏制

比起打地鼠式打击谣言,提升人们的甄别意识,削弱谣言的影响力,也是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团队的工作重点。

据介绍,团队会定期制作谣言榜单,梳理制造谣言的常见手法,总结谣言的特性,分发这些内容,将不信谣、不传谣的意识植入人心。

“谣言有哪些特征呢?以短视频为例,常见制作手法是‘移花接木’剪辑,把不同事件不同地点的内容拼接在一起,这类视频的特点通常是没有时间、地点要素,声音画面不同步,大家看到这类视频,可以提高警惕。”车佳楠说。

从溯源看,此类谣言往往是自媒体的“自编自导”,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难辞其咎。可是,这些平台上的投诉入口并不明显,而且就算公众投诉举报相关内容,平台的反馈处理也不及时。还有,有些谣言被澄清后,这些平台并没有“一键下架”,造成谣言屡禁不止。面对这一现象,亟须相关部门出手,督促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落实审查和下架责任。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