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财联社时评】对美联储加息放缓不宜抱有太高期望
10-25 07:13 星期二
财联社记者 梁柯志

日前,美联储鸽派官员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表示,随着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更靠近本轮加息周期的最终水平,把加息幅度缩减到更小幅度的50或25个基点将是适当的。戴利等人被视为加息立场缓和的言论,引发市场不小的憧憬。

基于此,部分市场人士对美联储此轮加息在12月份或者更早就“见顶回调”存有不小的预期。笔者则认为,虽然戴利等人的言论有利于缓和市场气氛,但从经济数据和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来看,目前就讨论加息缓和,甚至讨论此轮加息的转折点还为时尚早。近期美联储鸽派和鹰派观点呈现矛盾对立,背后实际上是美联储降通胀和防风险双重职能之间的博弈。

首先,从周期的角度来讲美联储加息“见顶回调”迟早都会到来,市场争议的关键主要是操作时机。按照此前鲍威尔的表态,当美国的CPI回落到2%将是此轮加息的政策目标。然而,在10月中旬刚刚公布的美国9月份CPI为8.2%,环比上涨0.4%,超出市场预期,令人担心的是剔除能源与食品后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攀升至6.6%,创出1982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面对这样四十年一遇的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操作的操作力度和持续时间都不应被低估。事实上10月18日前后,面对美国9月份超预期的通胀数据,两位美联储官员(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和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里)还曾再次对市场发出强硬的加息紧缩立场信号,这也直接导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攀升,10月23日一度突破4.3%的15年高位。

其次,目前美国的核心通胀水平未见明显下降,但连续的大幅加息已经给金融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众所周知,除了通胀和经济增长之外,金融系统稳定和维护金融机构安全亦是美联储职能之一,且08年以来此方面的权重还有所上升。在持续的加息预期影响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不断创新高,必然直接影响全球各类资产的价格,收益率冲高引发全球债务成本快速上升,进而给金融机构稳定性带来直接的压力。

近期瑞信风波、英国养老金事件以及欧元区滞涨等问题叠加,其蔓延到与欧州关系密切的美国金融体系的可能性是不容忽视的。10月初美国银行就曾发出警告称,如果美联储还这样激进加息下去,美国债券市场的崩溃可能近在眼前,美国公司债市场将会沦为下一个英国养老金。从这个角度去看,戴利等美联储官员的鸽式表态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对数日前其他美联储官员激进言论的修正,防止市场对11月和12月两次加息预期过于集中和强烈,引发大规模投机和对赌操作。

这种矛盾心态,在号称“美联储通讯社”的记者Timiraos专栏中也能很明显看出来。日前Timiraos就撰文指出,一些美联储官员已经开始暗示,他们既希望尽快放慢加息步伐,也希望在明年初停止加息,以观察今年的加息举措对经济的减缓情况。其他人则表示,现在进行这些讨论还为时过早,因为事实证明高通胀率更加持久且广泛。而不少观察人士也注意到,此番抛出鸽派言论的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并非FOMC票委。

但需要强调的是,意见的不一致也意味着美联储未来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如果美国市场也出现类似英国养老金这样的重大突发金融风险,美联储在短期内确实也可能改变既定的加息步伐。但以目前美联储的政策目标而言,只要通胀目标一日不实现,加息缩表步伐一日就不会停。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