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新能源零碳时代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12-08 17:36 星期四
财联社记者 田箫

财联社12月8日讯(记者 田箫) 自2020年9月22日国家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国家2030、2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双碳目标一直是能源市场近年来最大的挑战与机遇。不久以前,刚刚闭幕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的能源体系。

12月8日,在2022年财联社第三届ESG企业高峰论坛暨2022财联社“致远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对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绿色转型做了主旨演讲。

黄震首先指出,对于双碳目标而言,最重要的一环是减少碳排放。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大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20.99ppm,相较工业革命之前几近翻倍。其中,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因此,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对达成双碳目标极为重要。

对于全球共同面对的这场能源转型,黄震总结了四大特征。

首先,是变革性、颠覆性。根据统计,目前大规模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全球储量占到前五位的国家占到全球总储量的75、62%、67%,也就是说,传统的能源资源只能由少数国家所拥有。一旦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所有国家、所有地区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让能源普惠全球各地。

其次,是政策主导。从国内来看,目前已构建起“1+N”双碳政策体系,“1”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是指以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系列相关政策。

黄震介绍到,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加快构建地方“1+N”政策体系。以上海为例,各个部门都发布了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体系,可以看到,全国上下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建设。

第三,是科技驱动。黄震表示,技术的进步与突破对能源转型而言不可或缺,技术将成为能源转型的战略性支撑。要达成碳中和,必须构建一个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核电作为保障的能源体系。

新能源想要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应该怎么做?关键技术在于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由源随荷动走向源网荷储深度互动。

最后,是市场支撑。黄震认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急需一个能够提供大规模、低成本、有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由于变革性、颠覆性的能源转型将催生大规模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在装备、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投入。同时,气候投融资、ESG投资,以及碳信用、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碳基金、碳期货都市场会应运而生。

黄震指出,碳中和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复杂目标。新能源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基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科学设计与决策。

要从以煤炭、油气为主的传统能源时代走向新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时代,黄震认为,会使原来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了铁器时代,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先人把石头用完了。所以未来我们将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也不是因为我们把化石能源真的用完了。能源变革已经发生了,作为企业来说,如何能够在变革当中找到各自发展机遇,共同为双碳事业做出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