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经济复苏成为核心主题。据IMF最新预计,全球经济增长为2.9%,并将于2024年上升至3.1%。然而,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与发展不确定性为经济增添了诸多波折。
黑天鹅、灰犀牛频出的2022年,面对外部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增加,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刀刃向内”、降本增效。实际上,战略收缩、业务调整、裁员降薪等措施只不过是“饮鸩止渴”,并非企业提升效率、激发创造活力的治本之策。
企业人才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帮助公司内外团结从而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杀出重围。前华为全球招聘总负责人、百森智投CEO冉涛看来,很多企业通过缩减显性成本,往往只做到了降本,却忽略核心关键“增效”。那么,全球经济疲软的当下,企业如何正确“断臂求生”,将钱花在刀刃上,提升企业效能、寻求逆势增长的机会?
本期财联社连线专访冉涛,希望从更实战的视角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发展建议,助力企业“寒冬突围:
整体经济环境向好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的经营发展采用粗放式增长方式,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而如今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多,很多企业开始选择“瘦身”,其中降本增效是企业应对危机很好的方式。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把“降本增效”简单地理解成“降本”,很少真正从增效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得少,动作少,从而导致效果与预期相差万里。
常见的降本措施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裁员,二是降低供应商的价格成本,三是缩减各部门费用预算。但这些降本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变形,遇到很多问题,往往起到负面作用。
首先,裁员是一个双刃剑。到底裁什么人,留什么人,企业需要盘算清楚人效。尤其是在执行裁员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方式方法。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越要树立大家的这种信心,唯有信心大家才能共度难关,而不是割袍断义,进而引发后续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是劳动纠纷,这样适得其反,破坏了员工对公司的信赖,得不偿失。
其次是向供应商压价,降低外部成本。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需要行业共度难关,但部分企业不顾商业道德、采用直接压低价格、延长账期等手段进行降本。
尽管短期企业效益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却破坏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可能导致供应商降低品质。
因此,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降本,反而影响了自身品质,也没有实现增效,反而加剧了行业上下游的紧张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削减内部预算。企业往往会遇到因缩减显性成本造成企业发展障碍等问题。比如,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建设组织能力需要一个时间周期,但很多企业总是打着降本增效的名义,通过做培训、人才引入等速成措施替代企业的能力建设。
这是一个涸泽而渔的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部分企业甚至会盲目砍掉市场的预算,这样企业如何寄希望于市场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没有收入的增长又何谈利润?
寒冬时期,企业确实应该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但是千万不能为了砍而砍,僵硬的“降本增效”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合理开展业务,进一步使企业陷入冷循环中,难以自拔。
整体来看,企业需要提高人效,聚焦在主业务上,保证力量的同时重新定义合理的成本,从而“断臂求生”渡过低谷。
作者:鲸平台智库专家冉涛
前华为全球招聘总负责人,专注战略与人力咨询领域,为高成长型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专注战略聚焦、流程组织、人才队伍、团队激励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已出版《华为灰度管理法》、《打胜仗》
企业咨询登记请扫码

联系人郭女士:13717567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