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会客厅│旌德县版书镇:红色基因 活字版书
04-25 14:05 星期二
张翼翔

【编者按】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中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这要得益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地理特色,版书镇顺应国家政策指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恰逢财联社与长三角产业特色小镇发展联盟共启《镇长会客厅》项目,以“镇长访谈”作为切入口,融合政学产媒等各界资源,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寄意“旌表贤能,彰扬礼德”,旌德县因此得名,作为土生土长的旌德人,旌德县版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小辉向我们娓娓讲述着版书镇的红色往事和深厚的文化基因。

东方特里尔: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

坐拥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六号银像”,版书镇被誉为“东方特里尔”。(注释:德国特里尔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的故乡)

旌德县版书镇王家庄是“宣城市十大红色村庄”之一,在1940年至1949年期间,曾是中共旌德县委、旌泾太中心县委、旌绩县委、皖南山地中心县委、皖南地委的中心驻地。黄高峰作为中共皖南党的领导机关驻地和皖南武装游击斗争的指挥中心,党史部门称其为“皖南井冈”。龙川村的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是隶属中共中央的皖南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 版书镇的红色基因如此深厚,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与用鲜血守卫革命火种的先贤息息相关。

在皖南山区旌德、绩溪两县交界处,有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黄高峰,处江南徽州、芜湖、南京和杭州三角地带之腹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给胡明的指示电强调:“皖南有黄山山脉的依靠,扼长江交通线两侧,有广大发展前途,有配合正面战场重大作用。”“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地带。”黄高峰上绿树成荫,到处都有天然屏障,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更为秘密工作和隐蔽革命力量提供了极佳场所。黄高峰脚下的著名红色村长——王家庄,更是在“皖南事变”后最艰难的日子里,村民为保存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终而形成皖南革命的燎原之火。

此外,版书镇的红色历史文化还包含王家庄碉堡、模范烈士纪念碑、马克思银像、红色龙川——烈士陵园……

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如今的版书镇着力开发精品红色旅游项目,留存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土壤。

活字印刷术:版书镇的前世与今生

旌德县版书源自元代农学家王桢木活字印刷而得名,是木活字印刷的发源地。版书镇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木活字印刷”获得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书镇是木活字印刷术发源地,定义特色小镇为“木活字小镇”。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文明乡镇”。打棍求雨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以来,版书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特色小镇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依据木活字印刷术发源地的历史渊源,充分挖掘木活字文化底蕴,扎实推进木活字小镇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集镇空白墙面,充实和完善木活字主题文化墙的布置;并设计建设木活字景观标志;另一方面依托镇文化站大厅建设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并对体验馆进行仿古装修,墙面、桌椅、器具均体现木活字古韵风格。馆内设置有木活字印刷工匠塑像和刻有木活字的板韵轮,同时设置木活字印刷体验场地,及木活字成品及器具展柜;馆内墙面悬挂木活字演进图文展板,突出木活字主题;设置背景音乐播放器,全天候播放古典音乐和木活字演进解说;在馆内设置大屏幕,循环播放木活字印刷术制作工艺演示视频。 木活字印刷体验馆的建设,是版书镇旅游发展新的突破点和支撑点。

将木活字形成相关产业链,能够支撑木活字整套纪念工具以及木活字印刷纸质成品的制作与销售。同时以该体验馆为核心圈,将游客辐散到各个景点,让全镇旅游景点活起来。通过扩大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名气,吸引游客,推荐和引导游客到镇内更多旅游线路,增加各个景点游客量,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起到牵木活字体验馆之一发,而动全镇旅游景点与餐饮住宿点之全身的效果。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版书镇还根据自身优势旅游资源制定出龙川村、黄高峰红色旅游和隐龙湖生态旅游两大旅游主线。

以龙川生态园和隐龙村为依托打造花期工程,龙川生态园种植玫瑰、紫薇、映山红、红花继木、茶花350余亩、苗圃及盆景120亩,按四季有花打造景观,隐龙种植菊花120余亩、睡莲4亩6000株,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摄影。先后举办版书乡村快乐游暨蓝莓采摘节、黄高峰登山节、“走进木活字小镇,骑行魅力版书”、首届菊花节暨摄影大赛等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万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版书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棍求雨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

打棍求雨是早年流行于版书乡隐龙村的求雨习俗。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在2015年元月份举办的俞村镇、云乐乡、版书乡三乡镇联谊晚会中,将失传60多年民间习俗“打棍求雨”作为版书乡一项传统民俗节目,融合现代艺术风格,以表演的形式在晚会上再度在世人面前重演,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