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零售新趋势,如何与街区共生?
07-18 16:25 星期二
作者:小梦、徐懿 ELLEDECO家居廊

到底,大家有多爱吃面包?不止是咖啡店,烘焙坊也“卷”起来了。在点评上面搜“面包”,上海显示8,500+家,北京6,700+家,杭州6,800+家,成都近6,000家。

水、面粉、酵母、黄油组合而成的魔法,席卷全国各地。生吐司、肉桂卷、贝果、可颂、司康......单一产品专卖店成为“流量密码”,有些新店开业能引发排队热潮超过3小时;有人带空的行李箱来上海进货,专买面包;brunch和西餐品牌也纷纷开出面包副线,成为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

继咖啡店之后,开面包店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热门创业选项。卷起“面包热”的背后,除了产品本身的实力,空间设计也为消费体验大大加分。本文探访了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南京5地共7家人气面包店,在小麦的香气中,看面包店的新“卷”法。

面包地图第1站:上海

L'ATELIER OVER BAKERY
旧仓库改造,与街区一起共生

©Wen Studio

利西路,原本是鲜少游客的清冷马路,近期却因为一家面包店而热闹许多。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利西路152号,独栋纯白建筑加上欢迎阳光的落地窗,OVER BAKERY是上海这座城市转角遇见的惊喜。

开业不到一个月就爆火,OVER BAKERY的超高人气除了好吃的面包甜品,简约清爽的空间设计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其实这家新店并非横空出世,在拥有实体店之前,主理人Camille经营着线上店铺,早已累积了一批忠实粉丝,面包经常需要靠抢才买得到。去年疫情居家期间,西涛设计工作室的主创建筑师CC收到了好友送来的面包物资,正是来自OVER BAKERY,后来CC也跟Camille成为了朋友。

©Fayeating

Camille一直都想开一间线下的烘焙坊,经过几次讨论,西涛的主创设计师CC决定帮她把店铺落地,考虑到面包出品本身就是最大的亮点,在室内空间的改造上,他们决定在设计上做减法,风格以简约为主,更多巧思放在如何与街区产生互动。

商业空间如何与周围环境呼应,融入街区,是设计师的功课之一。OVER BAKERY处在这条路最急的一个弯角上,闹中取静,所在建筑前身是一个旧库房,设计师在尊重上海巷弄风情的基础上,将库房的门口巧妙转换成大片落地窗。

建筑外立面沿着路的走向“陷”了进去,与原有的墙体轮廓融合在一起。设计师在不改变外立面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玻璃帷幕,再“折”了一下,在门口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我们给路让出了一角,供跑步和遛狗的人休息,也缓解了店铺入口和道路车辆的紧张关系。”CC说。

©Wen Studio

内部空间的规划,设计师做了两层界限。第一层是玻璃帷幕,大片落地窗向街道开放,让客人共享阳光与利西路上的生活,路过的行人也能轻易察觉面包店的存在。第二层是“白色瓷砖”区域,作出后厨和前场之间的分界。

©Wen Studio

整个空间并没有特别做造型,仅以朴实的材料来表达。CC说,“因为店主想遵循自己的步调,专注在面包。空间上,我们没有做过多的设计,不需要去营造所谓的氛围,因为阳光、街区本身就在那里了。”

由存放物品的库房转变为带来香气和幸福感的面包店,利西路或多或少因此而温柔了一点。

推荐单品:红豆开心果黄油rustique
©Fayeating

Dosage Bread&Wine(愚园路)
日咖夜酒,像家一样的能量补给站

©Fayeating

2020年,Dosage Bread&Wine上海在巨鹿路扎根,以胡萝卜蛋糕在上海打响名号。沿街玻璃窗让人可以轻易探头看到新鲜出炉的甜品,蛋糕上散落的花瓣和橱窗上写的话“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 and the grape to my wine.”,组合成刚刚好的浪漫,勾起顾客对“面包+咖啡+酒”等日常所需的向往。

2021年,Dosage的二店开到了另一条网红马路“愚园路”,堂食区域40平方米,烘焙厨房区约30平方米,相比一店,宽敞许多。老板Vanessa邀请壹阁设计创始人Denny负责二店的空间改造,她提出了“舒适、温暖、自然”作为关键字,希望打造一个像家一样的空间。

©Fayeating

熙攘街头,远远就能看到Dosage的木框门头。设计师Denny观察到愚园路上的街铺大多是平面的,于是他们刻意往内推了一点,形成一个有斜角的门头,将街景引入店内,也适合上海消费者喜欢户外座位的偏好。

视觉上,对面刚好有一片绿意花园,大片窗户让室内室外的风景能相互串联。桌椅和吧台保持一致高度,视野更加开阔,甜品柜里新鲜出炉的面包一览无遗,让人看着看着又饿了,勾起大家“再吃一个”的食欲,无形中成功引导消费。

©Fayeating

Denny表示,“Dosage二店就像客厅和开放式厨房,不同于一店使用了仿水磨石,我们首先排除了‘冷硬’的材料,而是选择奶白色面包砖和原木色调,延续温馨氛围。”地面的绿色花砖,呼应了窗外街景,让自然延伸。

“适合一个人来发呆”成为人们对Dosage二店的印象,秘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Dosage并非博人眼球的“一次性打卡”店铺,而是细水长流,让人不断回访,坐下来慢慢享用一块蛋糕的能量补给站。

推荐单品:肉桂卷
©Fayeating

面包地图第2站:杭州

Lagom 13
受阳光眷顾的自助式面包店

阳光与树叶交错投下的影子与做旧质感的面包口袋,几乎是Lagom 13的标准打卡照片。塘萍路街边有很多梧桐树,当阳光移到刚好的角度,穿过树叶落到店内时,阳光就是最好的视觉装饰。

©形在空间摄影/贺川

Lagom 13的室内设计由杭州的喜叻空间研究操刀,在设计之初,高成和张润两位设计师就想好了借用阳光作为Lagom 13的优势,符合“lagom”这个词所代表的状态——“刚刚好的舒适”。

Lagom 13的门头大面积留白,配合可升降的纸屏风,户外光影跃然于纸上,一朵云经过太阳时的光影变化,顾客也能看得分明。另外,屏风还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避免入座的客人觉得太晒。

从沿街的门头到室内空间,设计师选择用天然洞石和桦木作为主要材料,搭配混凝土做的面包陈列台和吧台。浅色调、方正的几何块状,形成一种清晰明了的秩序感。没有多余装饰性,让主角留给面包。

©形在空间摄影/贺川

阳光的舞动自由有了,接下来就是让顾客自在地逛店,Lagom13打破面包店的传统售卖方式,面包以中心展台的方式呈现,这种陈列方式让空间的动线更自由,拿面包也变得简单,不必按照玻璃柜的分隔浏览面包的品类。

新鲜,是面包烘焙的制胜关键,对设计师而言,他们也希望能在顾客与面包之间、顾客与店铺之间创造“新鲜感”,根据季节天气不同,每一次踏入店内都能有新的发现。

©形在空间摄影/贺川

为了创造新鲜感,设计团队在店内藏了一些“隐形的设计”,比如进门左侧有一个小木箱,平时是试吃时切面包的操作台,到了夏天,就会变身冰桶,可以放冰块。虽然不显眼,却能延续一间店铺的生命力,提供恰到好处的氛围。

推荐单品:焦糖安曼卷
©Fayeating

面包地图第3站:北京

LePetitPain小面包(双井店)
小空间大改造

拉开门,半面墙的面包就向顾客问好,这是社区型面包店“LePetitPain小面包”的特别设计,而这家的面包柜是斜着摆放的。

小面包的总体面积约50平方米,后厨跟前场大约各占25平方米。负责操刀改造的是未来以北工作室的设计师泓,他也是店主Elva的多年的好友。2020年夏天,当他接到这个项目时,考虑到空间是狭长型,层高比较高,容易给人很板正、压抑的感觉,他们决定用“不规则”设计来打破这份沉闷。

设计师为小面包特别定制了面包柜,可以以适度的斜角穿插在店内,增加动态效果。灰色的水磨石从面包柜的下方延长,引导顾客自然地进行面包选购,并往店内深处前进,来到结账柜台。满足面包展示和零售功能,同时也有效节省空间,在不大的空间内留出更多走道。

©Fayeating

2021年,小面包的生产需求提高,现有空间已经没办法满足运营,隔壁店铺刚好空出来,于是小面包主理人Elva再次邀请未来以北工作室进行扩店改造。

扩店后,两个空间打通,设计师在中间做了一个中岛吧台,不仅让面包柜零售区和堂食座位区有了更清晰宽敞的规划,中岛吧台也兼容了一部分的面包柜,满足产品线增加之后的面包展示需求。

小面包主理人Elva是一位90后的姑娘,曾在日本学烘焙。之前,未来以北工作室帮她设计了一台行动面包车,里面镶嵌了烤箱。平时,Elva会骑着车出摊,让新鲜出炉的面包香气飘散在街道上,也跟消费者产生更多互动

聊到小面包这间店,泓认为,设计主要的目的还是为品牌赋能,不论是低调温馨的,还是夸张吸睛的,都是延续品牌基因。“不希望太过张扬,温馨就好。”是店主Elva的期待,未来以北工作室通过自己擅长的小空间改造和木质材料处理,在两次改造中为小面包调整出最符合阶段需求的空间。

“小面包使用的材料是最好的,对后厨的设备也很有信心。所以不需要在视觉上做得很夸张,因为只要你买了面包,拆开来吃一口,你就知道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店。”

推荐单品:宇治抹茶司康
©Fayeating

The Bake Shop手作烘焙坊
藏在胡同深处的宝藏面包店

The Bake Shop,一间藏入胡同的面包店。宝钞胡同63号容纳着一间粤菜馆福荣记,一间酒吧BaoJian,还有面包店The Bake Shop。对顾客来说,为其中任何一家而来都有“买一赠二”的惊喜,如同寻宝之旅。

由ALTAS工作室的创始人Jenny负责室内空间的设计,“The Bake Shop其实是The Orchid酒店的一部分,餐饮功能都是围绕酒店展开,为了满足全时间段的餐饮服务,有点像现在说的早C晚A,有面包咖啡店也有酒吧”。

The Bake Shop以正宗的北美传统发酵面包闻名,在北京的多个进口超市都可以买到他们家的面包,即使不到店消费,外卖订单的需求也很高。

动线安排上,穿过亮堂堂的福荣记,来到几乎没有自然光源的BAOJIAN酒吧,然后顺着旋转楼梯而上,才会抵达The Bake Shop,寻宝地图上的终点站。

BaoJian酒吧

“忽明忽暗”的伏笔不是Jenny有意为之,只是改造胡同建筑的因地制宜。ATLAS工作室做的项目都会重视建筑本身的文化背景,三家店之间真正的起承转合是材料,没有过多的修饰,甚至有意避免使用踢脚线,北京胡同的直接和粗糙要在适合的位置留下。

前不久,隔壁空出一间房,也顺势被The Orchid酒店拿下。如今变成The Bake Shop的面包超市,在面包爱好者的世界里,这个新空间已经掀起浪花,它售卖面包、果酱、奶酪、火腿和葡萄酒,The Bake Shop将它定义为“给周末的餐桌找灵感之地”。

老面发酵天然酸面包系列是The Bake Shop的王牌

©Fayeating

多一些空间展示面包自然再好不过,Jenny觉得面包和馒头店一样,面包的表达是很直接的,现烤香气与新鲜手作就是最好的招牌。店内的堂食区域,除了新鲜出炉的面包,也提供多样化的延伸菜单,甜酥类、蘸酱类、热压三明治、贝果三明治都是人气王。

推荐单品:黑麦司康
©Fayeating

面包地图第4站:南京

南京好利来Holiland Lab
国民面包品牌变身天文实验室

对于独立面包店来说,店铺设计的出发点往往跟随主理人的想法。而“国民面包品牌”好利来而言,“概念店”则是一个突破传统印象、创造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好机会。

©Wen Studio

近几年,Holiland好利来陆续委托不同设计工作室为他们操刀全新的概念店,让品牌转型成潮流时髦的新消费零售空间。去年,南京吾悦广场全新开业。位于其中的Holiland好利来委托Sò Studio打造一个全新的Lab概念店。

踏入这间好利来,也一步踏入宇宙中的天文实验室。Sò Studio以抽象化手法模拟“天文实验”的过程,将空间划分成“起始仓”“穿梭通道”和“颠倒空间”三个区域。

©Wen Studio

Sò Studio的设计师吴轶凡称这间店为“二代Lab”,她们更加强调现场感和实验性,并不是直接拿行星或太空船元素作为造型装饰。设计师一改“实验室”主题的刻板冰冷色调,仓库的橡胶地板才是这间店的色彩灵感来源。

根据实验场景,设计师定制了特殊的家具和陈列架,比如“悬浮”的展示柜、“运输车”蛋糕墙、各式各样的“打包盒” 、起重机、滑轮和绳索。让顾客在挑选面包时,就像参观实验室一样,充满探索的乐趣。

打包带走或是落座就餐,顾客都不会错过空间的活泼氛围,多样化的低饱和度色调和材料拼接组合,交错的几何结构,眼睛得到有趣画面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不管面包与甜点的视觉造型如何华丽,放在这间“天文实验室”都是刚刚好。

每一处都有材料拼接和色彩碰撞

从个人到家庭,好利来的产品线面向所有人,当追求先锋的设计时,并非吸引人来这里度过下午茶时间,完整的购物体验、消费过程的合理性,对Sò Studio来说,一间“国民面包店”的Lab店设计需要放更多人性化思考在里面。

推荐单品:超时空巧克力卷

面包地图第5站:成都

BAsDBAN(成都悠方店)
吃可颂?“坐”可颂!

在成都悠方购物中心,从话梅HARMAY的出口走到BAsDBAN是一个连贯的路线,两家店互通,相互引流。大家都很熟悉的BAsDBAN,以香酥可口的可颂,在“可颂圈”成为一方霸主。虽然发迹于上海,但主理人罗阳其实来自成都。去年,他受话梅之邀,将BAsDBAN带回老家,开出了第二家店,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安排。

去BAsDBAN买面包,体验是有趣的。冲着酥脆可颂去,还没吃入嘴里,切开的可颂桌椅先坐是店铺特色。户外的可颂桌是罗阳自己设计的,他以BAsDBAN的可颂为原型,1:1去建模,先是3D打印出小样,再找工厂制作。

巨型可颂桌椅无疑成为打卡的C位。但强烈的视觉风格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戏剧性输出,主理人罗阳有更细致的巧思,“巨型白色可颂,像是没有经过烘烤的面团;我们店的大门是钢铁片构成的,远处看来,就像是把面团送进烤箱”。

走进店内,放眼望去都是不锈钢。除了视觉统一的考量,不锈钢也更容易打理、耐用。仔细一看会发现桌椅也藏了机关。每一张圆桌都缺了一个口,刚好可以“拼桌”。模块化设计、灵活组合都是罗阳观察的结果。他发现,堂食区域不够大,一半的客人会选择坐下来体验,另一半会选择打包带走。为了让每平方的空间提高利用率,适合拼桌的“缺口圆桌”就诞生了。

虽然在软装和硬装上都花了心思,也成功吸引观众消费。但对于罗阳来说,能让BAsDBAN人气居高不下的唯一理由还是产品好吃。周末,上海店一天可以卖出超过1,200个可颂,成都店则是1/3的数量。

从数据上来看,罗阳认为,第一是川渝本身的餐饮文化太强,选择非常多。第二是上海的烘焙产业发展得比较成熟,可颂、法棍、吐司等各个领域细分,“成都店的社区氛围比较强,大家就是经过路过顺便买面包。但上海的消费者探店目的性更强,今天来BAsDBAN就是吃可颂,吃完会去别家吃恰巴塔,去另外一家店买吐司。单品店越来越多,我认为是好事,这样师傅对单一品类的研发和手艺也会更专精”。

©Fayeating

开出第二店后,罗阳想传递更清晰的品牌形象——BAsDBAN,一间既“破”又新的面包店。除了可颂系列,草莓塔、芒果巧克力三明治和黑松露火腿芝士卷也是王牌,品类丰富。他希望能打破“好看的面包店不好吃,好吃的面包店不好看”这个迷思,同时吹一点新风给整个行业。

推荐单品:杏仁可颂
©Fayeating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 ELLEDECO家居廊”(ID:elledeco2004)授权转载。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壹阁设计、Dosage Bread&Wine、西涛设计工作室、Wen Studio、未来以北工作室、喜叻空间研究、形在空间摄影/贺川、Sò Studio、Basdban、好利来、Fayeating,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