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指IPO“运动式受理”?6月最后一天受理飙至41家,单月150家,真相来了
07-01 13:00 星期二
财联社记者 高艳云

财联社7月1日讯(记者 高艳云)A股IPO受理上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177家,同比增148家,增幅达510.3%(去年同期仅29家)。其中6月单月受理150家(占比84.75%),6月30日单日受理41家创高峰,北交所单日报送32家成为绝对主力。

记者多方了解来看,6月受理高峰并非“运动式受理”。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财报有效期,二是北交所辅导验收流程的差异。

据投行人士介绍,北交所出现6月受理高峰的原因,也与其验收流程差异有关。北交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辅导验收上的不同,各地证监局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完成后再履行辅导验收流程,从而导致申报时间向后延长。而沪深交易所的流程则基本上是先验收再申报,随后进行抽签,抽中者进行现场检查。

叠加沪深IPO政策趋紧,企业多选择北交所申报等原因,客观上带来了集中受理的现象。

券商保荐IPO受理格局生变,完成合并的国泰海通以26家保荐量超越中信证券(22家)居首,中信建投(14家)、中金公司(10家)、华泰联合(9家)紧随其后,前5大券商保荐量合计占比45.25%,市场集中度居高不下。业内预计下半年券商投行业务将持续修复。

IPO受理激增5.1倍

从今年上半年拟上市板块分布看,北交所IPO受理企业数量居首,达115家,占比64.97%;科创板与创业板受理量均为21家,并列第二,各占11.86%;深证主板受理11家(6.21%),上证主板受理9家(5.08%)。

就在6月30日,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的IPO申请获得上交所科创板受理。上交所表示,在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不断推动建设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制度的吸引力、竞争力。今年以来,上交所已受理30单IPO申请,其中科创板企业超七成,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6月是IPO受理集中爆发的月份,当月受理多达150家,占比84.75%。这其中,6月30日单日受理多达41家,其中北交所32家,科创板5家,深交所4家(主板与创业板各2家)。

非“运动式受理”

除上述提到原因外,投行人士何南野分析认为,IPO申报数量激增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北交所今年持续扩容,此前大幅撤回或观望中的企业,因沪深交易所政策趋紧且短期放松无望,而北交所近一两年活跃度高、市值效应和流动性较好,因此选择北交所上市企业增多。

另一方面,每年6月和12月是申报高峰期,IPO申报需报送的财务报表在截止日后6个月有效,若今年6月底前不申报,以2022年至2024年报表为报告期的招股书数据会失效,为避免申报计划拖延,企业也会扎堆冲击受理。

国泰海通合并后超中信证券

37家券商分羹上述IPO受理项目,完成合并的国泰海通保荐的IPO受理项目数量最多。今年上半年,国泰海通保荐26家,中信证券保荐22家,并没有大举超出的优势。

此外,中信建投保荐14家,中金公司保荐10家,保荐数量超过5家的券商还包括华泰联合(9家)、国联民生保荐(9家)、国金证券(8家)、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7家)、东吴证券(7家)、国信证券(6家)、国投证券(6家)、东方证券(6家)、开源证券(5家)、中泰证券(5家)。

保荐4家受理项目的券商是招商证券、浙商证券、广发证券,保荐2家项目的券商是天风证券、华创证券、兴业证券、国海证券、西部证券、银河证券、平安证券。

13家券商仅有1家受理项目,分别是东兴证券、第一创业承销保荐、国元证券、财信证券、申港证券、光大证券、甬兴证券、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东莞证券、国融证券、财通证券、西南证券、中德证券。

保荐受理项目集中度仍然居高不下,排名前5券商合计占比达45.25%。具体为国泰海通(14.53%)、中信证券(12.29%)、中信建投(7.82%)、中金公司(5.59%)、华泰联合(5.03%)。

220家港股IPO排队

港股大热之下,IPO受理情况也较为客观。

港交所披露易显示,截至6月30日,220家企业IPO排队状态,其中40家A股公司排队。去年全年,仅审理80家上市申请。

港股申报数量同样是在6月迎来高峰,6月27日,16家企业在港交所递表。

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3单IPO,同比增13家,增幅达43.33%;募资总额合计1067.13亿港元,同比增688.54%。该募资额超过2024年全年,去年港股IPO上市募资合计881.47亿港元。

中信证券研报称,A股公司的港股发行潮预计将发生在2025年下半年。2025年“A+H”上市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还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将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的地转向港交所。

何南野称,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境内IPO申报数量乐观,业务有所回暖,叠加港股业务持续火爆,大型中型券商业务量增长明显,行业寒冬逐步过去。对于下半年,境内IPO业务量可能持平甚至提升,因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和未盈利企业上市,沪深交易所审核政策或放松,同时香港IPO市场预计近一年仍保持高申报数量和规模,故预计下半年券商投行业务整体保持较好修复态势。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卖鱼桥回复1月前·浙江0
[发呆]
牛红红红牛牛回复1月前·宁夏回族0
这方面我们要加大增速,加大容量,争取突破10000家,成为全球最大的融资市场。
sg05回复1月前·江西1
你们就是想圈钱吗
一寸心回复1月前·天津0
😁
评论萝卜特回复1月前·上海1
1、背景补充 2025年上半年A股IPO受理量达177家,同比激增510%,创近年新高。其中6月单月受理150家(占比85%),6月30日单日受理41家,北交所成为主力(115家,占比65%)。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财报有效期机制:IPO申报财务数据有效期仅6个月,企业为避开年中数据更新,集中赶在6月底前申报。 北交所流程差异:北交所要求各地证监局先完成现场检查再验收,导致申报周期后移,与沪深交易所“先验收后抽查”模式形成时间差。 叠加政策支持(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创业板启用未盈利企业第三套标准),以及企业转向北交所的趋势,共同促成受理高峰。 2、影响分析 对金融市场的多重影响: 券商业务格局重构:头部效应强化,国泰海通(26家)、中信证券(22家)等前5大券商占据45%份额,中小券商生存压力加剧(13家券商仅保荐1单)。 一级市场复苏信号:上半年港股IPO募资1067亿港元(同比+689%),A股受理量激增,预示投行业务回暖,尤其利好科技型项目承销。 二级市场流动性考验:177家受理企业拟募资1700亿元,下半年若集中发行(如华润新能源245亿募资),可能分流市场资金,需关注节奏把控。 板块投资机会分化:硬科技企业(如摩尔线程80亿科创板IPO)和消费赛道(百菲乳业等)受益政策倾斜,北交所“专精特新”公司估值修复潜力显现。 风险提示: 尽管当前市场平稳(6月IPO募资91亿未冲击大盘),但若港股220家排队企业同步扩容,可能加剧资金面压力。投资者需警惕高估值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后表现,如采用新标准的生物医药、AI企业。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一路长虹回复1月前·上海1
IPO申报数量激增,一方面是因为北交所的持续扩容,另一方面是因为每年的6月和12月是申报高峰期。
我命由我不由天回复1月前·上海0
沪深IPO政策收紧,让更多企业选择北交所上市,这也是集中受理现象的一个原因。
薄荷糖炒栗子回复1月前·北京0
上半年业绩完成,下半年压力减少
朱丽18回复1月前·湖北0
666
江南烟雨蒙蒙回复1月前·四川2
主打一个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