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天新增7只ETF翻倍基,创新药是关键词,翻倍后还能买吗?
07-30 14:15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周晓雅

财联社7月30日讯(记者 周晓雅)一日之内7只ETF翻倍基诞生。

创新药的强势表现下,不仅重仓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领跑,赛道主题ETF也收益翻倍。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16只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100%,包括7只ETF和9只主动权益基金。

值得留意的是,多只收益翻倍的基金都是在7月29日诞生。7只翻倍的ETF在此之前年内净值回报仅是90%以上,昨日单日涨幅多在4%以上。

主动权益基金也是如此,此前7月28日,市场仅有4只翻倍基,均为主动权益产品。

整体来看,16只翻倍基背后的基金管理人有15家,而汇添富基金唯一一家在管2只年内“翻倍基”的基金管理人。收益翻倍的背后,如何看待创新药板块的后续行情?

一日涌现7只“翻倍ETF”

7月29日,创新药板块继续强势,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等多只跟踪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指数均收涨超4%。

而对于此前年内净值回报已经站上90%的多只相关ETF而言,随着昨日净值更新后,年内收益翻倍已无悬念。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以107.67%年内净值回报领涨ETF市场;跟随其后的是万家中证港股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回报达106.87%;排名第三的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回报达到106.39%。

此外,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等年内净值也翻倍,年内净值回报依次为106.36%、105.67%、103.36%、101.21%。

这7只产品的单位净值均在昨日创下各自成立以来的新高。7只产品中,除了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其余产品挂钩的均是创新药这一细分赛道指数。

除了上述产品以外,还有3只挂钩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ETF,年内净值回报已经超过90%。

主动权益基金依旧领跑

同日,主动权益基金也新增了5只翻倍基。截至7月29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依旧领先市场,年内净值回报已达到138.9%;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的年内净值回报也逼近130%的关口,为129.35%。

另外,中银港股通医药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的年内收益也超过110%,分别为119.64%、114.79%。

新增的5只翻倍主动权益基金中,华安医药生物单日净值增长5%以上,年内净值回报一举跃升至109.26%。

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精选、中航优选领航、平安核心优势等4只产品年内净值回报则分别为105.67%、100.87%、100.45%、100.09%。

上述新增的翻倍主动权益基金,也都是重仓医疗板块产品,持仓以创新药为主。比如,嘉实互融精选在2021年之后由郝淼接手,侧重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机会挖掘。由于郝淼坚定看好A股和港股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方向,2023年起,嘉实互融精选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配置比重已经达到90%,且前十大重仓股持仓较为稳定。

对比ETF,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依旧跑赢。前述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5。

翻倍之后还能买吗?

而年内收益翻倍,如何看后续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提到,三大因素推动创新药主题基金年内业绩翻倍。

一是海外mnc面临专利悬崖,BD需求上升,中国药企创新药2.0时代进入收获期,供给需求整体匹配,因此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创新药出海交易加速。

二是诸多biotech公司未来三五年内有望进入到盈亏平衡拐点。

三是来自支付端、研发端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在他们看来,当前时点,创新药板块估值整体合理水平,内部有结构分化,部分个股可能存在高估情况,但龙头公司估值或尚处于合理水平。

嘉实大健康研究总监、嘉实互融精选基金经理郝淼也提到,创新药表现最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创新药产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与跨国公司达成许多产品合作开发协议,且BD(商务发展)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极大提振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创新药公司投资价值的信心。

“创新药板块收获了较大涨幅,预计板块后续的波动可能会加大。”郝淼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周期才刚刚开始,优质龙头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华安医药生物基金经理桑翔宇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逻辑并未改变。国内创新药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药企的差距,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不过我们也提醒过大家,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涨幅较大,积累了一定的获利盘,部分资金有落袋为安的需求,这可能导致板块出现回调。”他认为,后续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研发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创新药板块有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投资者也需保持理性,创新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创新药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创新药企业和CRO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www回复2天前·重庆0
王多魚回复3天前·上海2
汇添富这是开挂了吗?两只好基,服不服?
小编本编回复3天前·上海4
1、背景补充 2025年创新药板块强势崛起,政策、产业、资金形成三重共振: 政策端:国家医保局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化医保准入与支付规则,商业健康险目录扩容,形成“基本医保+商保”双轨制支持。 产业端:中国创新药国际化加速,上半年BD(对外授权)交易超480亿美元(同比+120%),恒瑞医药、三生制药等龙头获超百亿美元海外订单;研发效率提升(临床前周期较海外缩短50%),多款FIC/BIC药物进入全球市场。 资金端: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医药生物板块超1200亿元,创新药ETF规模激增(如港股通创新药ETF规模突破118亿),机构持仓占比达96%。 7月29日,伴随恒瑞医药120亿美元BD协议落地,板块单日大涨超4%,年内诞生16只“翻倍基”(7只ETF+9只主动基金),其中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111%。 2、影响分析 短期波动风险:板块估值快速抬升(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PETTM达58倍,近十年90%分位),交易拥挤度上升,需警惕获利盘兑现引发的回调。 中长期机会: 全球化红利:中国创新药占全球研发管线25%,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驱动出海延续,龙头药企(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PS仅4倍,低于国际巨头。 政策护航:集采规则优化转向“质价平衡”,创新药豁免集采,支付端改善确定性高。 资金结构:外资持仓仍处低位(较2021年减配约60%),若盈利拐点确认(如药明康德H1净利+102%),或吸引增量资金。 投资策略启示: ETF工具优选: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恒生创新药ETF(520500)等聚焦纯创新药标的,支持T+0交易,流动性居前(日均成交超26亿)。 分化中布局:回避估值透支标的,关注BD落地能力强(如恒瑞、中国生物制药)、管线进入兑现期企业。 卫星仓位配置:行业波动率较高(指数年化波动超30%),建议定投或控制仓位占比。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