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两大供应链企业公布机器人最新进展 华为:自动驾驶平台将进一步走向具身智能
08-27 15:10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张屹鹏

财联社8月27日讯(记者 张屹鹏)机器人赛道的爆火,不仅催化大量初创科技公司的转型,更吸引了此前一直专注整车制造的汽车企业跨界加入,这一趋势在今年尤为明显。

8月26日,记者获悉,中国长安旗下辰致集团管理层在辰致集团“十五五”科技规划研讨会上表示,“十五五”期间将以动力底盘一体化共性技术为基础,建立汽车、机器人、摩托车跨界创新技术能力,构建完整的架构集成设计核心技术能力。

“在重大项目方面,(辰致集团)将联合开发团队以智能底盘域控、多功能轮毂驱动、协作机器人等重点项目为例对研究进展及攻关计划进行分享,推进打造辰致集团一体化动力底盘集成技术平台,赋能机器人等新产业领域。”管理层将“机器人”纳入至辰致集团重大项目规划中。

数日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亦对自动驾驶、机器人两大创新产业之间的联系重点提及。“自动驾驶是平台能力,对数据、算法、算力、软件能力、硬件能力、整车能力,以及与底盘、座舱之间的跨域协同,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平台能力赋能。”靳玉志表示,自动驾驶平台能力未来会应用到其它场景。“比如,(自动驾驶平台能力)会从乘用车延伸到干线、物流运输车辆以及到Robotaxi等场景,也会再进一步走向具身智能。”

小鹏汽车在本月稍早时的财报会上更是给出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时间表——小鹏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拟于1024小鹏科技日亮相。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前述企业在内,目前已有超20家国内外车企对外披露了进军机器人赛道的相关进展,包括小米、上汽、广汽、赛力斯、比亚迪、丰田、特斯拉等。

“现阶段,车企还无法借助机器人产业取得可观的收入和利润,基于现有资源布局未来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棋。”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产业协调效应、市场潜力驱动是车企扎堆进军机器人赛道的两大主要原因。“首先,在智能化全面来袭的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整车企业培育多年的智能化硬件、软件生态可直接或间接应用于机器人;其次,作为一个万亿级风口产业,机器人相关市场潜力巨大,车企可最大化借此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此外,据“高工人形机器人”统计,7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其中23起来自国内,已披露的融资总额约为70.94亿人民币,环比增长约137.02%。

截至8月27日A股收盘,机器人板块近一季涨22.58%,近一年涨120.21%。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北纬四十五度回复1天前·黑龙江0
自动驾驶
股维夏回复1天前·安徽0
cls-1725272回复2天前·云南0
[微笑]
cls-x5wdr0回复2天前·上海0
已阅
cls-8yxzx9回复2天前·上海0
cls-2qw506回复2天前·湖南2
小鹏汽车在本月稍早时的财报会上更是给出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时间表
醉饮一江月回复2天前·北京2
m的你敢用?哈哈
এ゛彼岸回复2天前·福建3
均胜电子完全匹配,明天涨一波
鲁创小哥张鹏回复2天前·上海2
达实智能与华为在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有一定业务关联。 在智能驾驶方面,达实智能提供针对轨道无人驾驶场景的综合监控系统。公司基于华为云,应用自主研发的产品与技术,针对轨道交通领域在5G/WIFI6、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平台等方面的应用,构建以乘客服务为导向,面向智慧运维、智能调度的综合物联网管控平台,其软件平台通过SIL2安全认证 。 在机器人方面,达实智能子公司达实久信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中应用了物流机器人,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激光导航、3D视觉避障等多种技术,可实现手术室物品精准安全的可追溯配送。不过,达实智能目前暂未涉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 此外,达实智能与华为在智慧空间业务领域合作密切,双方在智慧建筑及园区、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共同为用户提供智慧空间物联网应用整体解决方案,部分产品已完成了鸿蒙相关的认证及测试 。
赚一点点就跑回复2天前·上海2
一堆车企冲进机器人赛道 是真看好还是蹭概念
财神入场抢筹码回复2天前·上海4
长安也来搞机器人 我咋觉得还是先把车做好比较实在
评论萝卜特回复2天前·上海2
1. 背景补充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加速: 车企跨界布局:中国长安(辰致集团)计划将汽车底盘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华为、小鹏、小米等20余家车企已公布机器人量产计划(如小鹏2026年量产)。 技术协同效应:自动驾驶平台能力(感知、决策、执行)与机器人技术高度同源,车企可复用智能化硬件/软件生态(如华为“具身智能”、小鹏复用汽车EEA架构)。 市场潜力: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700亿元;2025年7月国内融资额超70亿元,环比增长137%。 政策支持:具身智能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2. 影响分析 利好领域: 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向机器人核心部件(关节模组、传感器、减速器)的厂商(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将受益于需求扩张。 技术复用型公司:具备自动驾驶算法、精密制造能力的车企(如华为、小鹏)或通过技术迁移降低成本,抢占机器人市场先机。 产业链上游:激光雷达(禾赛科技)、芯片(地平线)等供应商因跨领域需求增长迎来新订单。 风险提示: 短期盈利压力:车企机器人业务尚处投入期,量产前难贡献显著利润,需警惕估值泡沫。 技术路线竞争:灵巧手、感知系统等方案未统一,押注单一技术路线的企业存在迭代风险。 资本过热:融资激增可能加速行业洗牌,缺乏核心技术或场景落地能力的公司面临淘汰。 > 投资策略建议:关注已实现零部件国产化(如谐波减速器)、绑定头部本体企业(如宇树、优必选)的供应链公司,长期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与工业场景落地领先者。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覆雨僧人回复2天前·重庆2
今天长安没给你砸出内容物出来?
cls-3iuesj回复2天前·黑龙江4
又一个大赛道,可以冲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