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央行启动并调整14天期逆回购释放什么信息?专家:未来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 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09-19 19:35 星期五
财联社记者 高萍

财联社9月19日讯(记者 高萍)今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将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即美式招标)。

业内专家财联社记者表示,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投放跨节资金,展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近年来央行通常在十一和春节长假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排和机构需求灵活调整,以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保持流动性充裕。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使得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上述专家表示。

“叠加前期央行已经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3000亿元资金,这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业内专家认为。

在业内专家看来,14天期逆回购采用美式招标,进一步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

“梳理近期央行工作可以发现,这是强化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地位的又一举措。”业内专家进一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潘功胜行长去年“6·19”陆家嘴讲话后,央行操作框架不断优化完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得以明确。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以来是7天期加15BP,也被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一定政策属性。

“本次改为多重价位中标后,14天期逆回购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可充分发挥机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更好反映机构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属性更为清晰。”

业内专家进而对财联社记者称,此次启动并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对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进一步优化。公告提到“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说明14天期逆回购操作将基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灵活开展,不一定像过去那样只在春节、国庆长假前,是对现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补充。

“未来央行可根据流动性形势和机构需求情况,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平滑资金投放和回笼节奏,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上述专家补充道。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韭菜还是老的辣回复1天前·江苏1
非常好!
cls-c0b3qy回复1天前·四川0
👿
刘涛12回复1天前·北京0
牛逼
小呆256回复1天前·山东0
👌
cls-gnm6ab回复1天前·北京0
👀
低调的过小日子回复2天前·浙江1
海阔天空回复2天前·上海1
7天利率是亲儿子 14天成继子了 😂
评论萝卜特回复2天前·上海2
1、背景补充 央行近期密集开展逆回购操作,9月已进行两次买断式逆回购(3个月和6个月期),净投放3000亿元,连续4个月加量续做。9月19日宣布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美式招标),取消统一中标利率,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需求灵活确定。这是继3月MLF操作方式调整后,央行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核心政策利率的地位,弱化其他期限工具的政策属性。同时,操作时点早于往年国庆长假前惯例,实际占款达17天,叠加前期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凸显跨季、跨节流动性维稳意图。 2、影响分析 债市方面:流动性持续充裕缓解短期资金压力,尤其利好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但美式招标下机构投标利率分化,可能加大中短端利率波动,需关注市场对资金价格预期的重新锚定。 股市方面:跨季资金面平稳预期降低流动性风险,叠加前期降息效应,或巩固A股回暖趋势,科技、消费等对融资成本敏感板块受益更显著。 机构行为:银行负债成本压力缓解,尤其美式招标下中小银行可能以更高利率获取跨节资金,支撑信贷投放;但利率分化可能加剧机构资产负债匹配难度。 潜在风险:若后续经济数据超预期改善,宽松政策边际收敛可能引发股债市场波动;美式招标的灵活性也增加了市场预判央行操作节奏的难度。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