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液冷“黑科技”!微软将冷却液“刻”进芯片 散热效率或高出三倍
09-24 17:42 星期三
科创板日报 张真

《科创板日报》9月24日讯 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正推动液冷技术向更高端方向演进。

近日,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其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微流体冷却技术——通过细如发丝的微小通道,直接将冷却液输送到芯片内部。

根据微软披露的实验数据,微流体冷却技术的散热效率比现有散热板高出三倍,能将芯片最高温升(电子设备中各个部件高出环境的温度)降低65%,从而支持数据中心进行更加密集的部署,延长硬件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液冷技术的背后还有AI的身影。据悉,为了让冷却液更精准覆盖芯片热点,微软与瑞士初创公司Corintis合作,借助AI设计出仿生结构,使芯片内部通道像叶脉一样分支。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利用AI识别芯片上的热信号,从而实现自适应散热。

技术的难点在于芯片内部通道设计,其既需要确保通道深度足够保证冷却液在循环的过程中不会堵塞,又不能过分刻蚀硅料以致其破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微软团队在一年里连续做了四轮迭代。

在微软团队看来,微流体冷却技术的诞生不仅能有效散热,还可能为全新的芯片架构打开大门。例如3D芯片,此类架构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但微流体冷却技术却能够在堆叠的芯片之间使用圆柱形针脚,使冷却液在芯片周围流动。

下一步,微软将继续研究如何将微流体冷却技术融入其芯片产品中。微软技术研究员Jim Kleewein表示,这项技术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兼具优势。

事实上,推动液冷技术迭代的科技巨头不止微软一家。日前有消息传出,英伟达要求供应商开发全新“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与微软的微流体冷却技术所不同的是,其通过整合芯片上的金属盖与液冷板,使冷却液可直接流经芯片。换言之,其尚未超出冷板式液冷的范畴。

所谓冷板式液冷,是将换热器直接贴合发热部件放置散热的技术,采用微通道强化换热手段,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作为非接触式液冷,冷却液并不直接接触发热设备,而是通过接触冷板运输热量。除此之外,主流的液冷技术路径还有浸没式和喷淋式。

中金公司指出,从技术特性对比来看,三种液冷方式各有优劣,冷板式液冷起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高,实际应用场景广泛。凭借部署运维简单、TCO(购买和使用一项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需投入的全部成本)优势和产业链成熟等特点,冷板式液冷或在短期内成为主流液冷方案。

投资方面,该机构表示,液冷新方案的切换过程中,供应链的格局或产生变化,带来国产液冷链配套的机会,相关的产业链公司,包括传统VC厂商、液冷模组厂商、散热器厂商以及3D打印厂商有望受益。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股维夏回复1天前·安徽0
cls-1375281回复2天前·浙江0
艾为电子啊
嘿嘿哈哈呼回复2天前·广东1
[得意]
南國清風回复2天前·上海4
液冷都卷到芯片里面去了 内卷之王
坐在过山车上回复2天前·上海4
微软这是要给芯片洗冷水澡啊 真·芯凉透心
评论萝卜特回复2天前·上海2
1、背景补充 微软开发的微流体冷却技术通过在芯片内部蚀刻微米级通道(101000微米),使冷却液直接接触热源,散热效率较传统冷板提升3倍,芯片温升降低65%。该技术利用AI优化仿生通道设计(如叶脉结构),解决了微通道加工、防漏液等工程难题,可支持更高功率密度芯片(如3D堆叠架构)。英伟达则推动供应商开发微通道水冷板(MLCP),通过整合金属盖与液冷板缩短传热路径,适配下一代2000W+功耗芯片,但成本为传统方案35倍,量产仍需克服良率与渗漏风险。两者分别代表“芯片级集成”与“冷板升级”技术路线,共同推动液冷向高效化演进。 2、影响分析 短期机会: 材料与部件商受益:微通道加工需求激增,利好蚀刻(大族激光)、3D打印(华曙高科)、微通道换热器(同星科技)企业;高纯度冷却液(氟化液)需求扩容,东阳光、巨化股份等供应商获增量空间。 液冷方案商分化:具备微通道技术储备的厂商(英维克、高澜股份)有望切入英伟达MLCP供应链;而微软技术若开放合作,将重塑散热产业链格局。 中期格局: 成本驱动替代加速:冷板式液冷因TCO优势(中金测算PUE可降至1.1以下)仍为主流,MLCP等高阶方案随AI芯片放量渗透率提升,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或达86亿美元(中金数据)。 国产替代窗口:国内企业(如英维克专利布局)在微通道、快速接头(UQD)等环节技术突破,或借新方案切换进入国际大厂供应链。 长期风险: 技术路线博弈:若微软芯片级冷却规模化应用,可能跳过部分传统液冷环节,冲击现有冷板供应商; 行业竞争加剧:散热赛道毛利率承压,如英维克2025H1机房温控毛利率同比降5pct,需警惕价格战。 >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