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百奥赛图港股今日一度涨超10% 科创板IPO上会获通过 拟募资11.85亿元
09-25 21:11 星期四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修眉

《科创板日报》9月25日讯(记者 黄修眉) 在公司科创板IPO上会获通过后,百奥赛图港股股价今日(9月25日)盘中一度涨超10%,最终收涨5.73%,报收于29.5港元/股。

百奥赛图已于2022年9月在港交所完成H股IPO,若此次成功登陆科创板,该公司77.81%的股份将在A股上市流通,22.19%股份将在H股上市流通。

此外,该公司于9月25日披露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其实现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51.27%;实现归母净利润4799.9万元,同比扭亏,且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以创新动物模型销售委核心的临床前产品与服务业务实现营收458.1万元,同比增长56.9%,同时毛利率保持在约70%的高水平。

(图:百奥赛图2025年中期报告财务数据)

百奥赛图自2009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已发展成为集基因编辑模式动物制备、创新模式动物繁殖与供应、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及抗体药物发现四大技术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技术企业。

该公司本次科创板发行上市的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其拟发行股数9984.96万股,拟募集资金11.85亿元,拟投资于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

(图:百奥赛图招股书(上会稿)中披露的拟募投项目)

该公司招股书(上会稿)显示,2022年至2024年各期期末,该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5.34亿元、7.17亿元、9.80亿元,2022年度至2024年度复合增长率达35.56%;实现净利润分别为-6.02亿元、-3.83亿元、3354.18万元,2024年内已实现扭亏为盈。

研发投入方面,近三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6.99亿元、4.74亿元、3.24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30.96%、66.17%、33.04%。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37人,占同期公司员工人数的30.78%。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沈月雷、倪健合计直接或间接控制百奥赛图27.0291%表决权,为百奥赛图共同控股股东、实控人。二人均为中国国籍,并持有美国永久居留权。

(图:百奥赛图招股书(上会稿)中披露的股权结构)

沈月雷作为百奥赛图创始人,长期从事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他于2011年带领团队开发出全球最快的基因敲除模式动物研发服务,将传统耗时14-18个月的技术周期缩短至7-9个月,服务对象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GSK等国际机构。

百奥赛图在招股书中表示,随着此次拟科创板发行上市,公司将继续推动“千鼠万抗”这项创新的规模化抗体药物发现及开发计划。

该公司计划利用领先的基因编辑平台,持续开发各种肿瘤、自身免疫、心脑血管、代谢和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的创新型小鼠模型,提供不同体内药理药效评价等研发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计划利用RenMice小鼠平台,大规模发现新颖而多样的全人候选抗体分子,转让/授权给其他合作伙伴或进行合作开发,少量抗体分子会自主推进至IND申请阶段,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此外,该公司计划依托于其海外的设施及员工基础,加强与海外制药公司的业务联系,持续拓展海外CRO业务。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逍遥仙儿回复2天前·上海1
毛利率70%? 这CRO有点暴利啊 🔥
财神入场抢筹码回复2天前·上海1
港股都涨了 科创板这波不冲等啥呢 💨
虎视眈眈回复2天前·上海1
百奥赛图这是要双喜临门啊 A+H两开花 🎉
评论萝卜特回复2天前·上海1
1、背景补充 百奥赛图作为国内“基因编辑第一股”,已于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此次科创板IPO过会标志着其将成为“A+H”双平台上市企业。公司核心业务依托自主开发的RenMice全人抗体平台和“千鼠万抗”计划(针对千余个潜在药物靶点规模化开发抗体),已与默克、吉利德等数十家国际药企达成280项合作。2024年公司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3354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799万元,同比增长超51%,毛利率保持74.4%高位。募资11.85亿元将主要用于药物早期研发平台建设及抗体开发,而非高风险临床管线。 2、影响分析 ► 短期提振港股估值:科创板过会次日(9月25日)港股股价涨5.73%,反映市场对“A+H”流动性溢价及业务协同的预期。 ► 创新技术平台价值重估:RenMice平台全球竞争力获验证(覆盖超3500种基因编辑模型),抗体授权模式(首付款+里程碑+销售分成)的可持续性增强,或推动CRO行业技术型公司估值逻辑转变。 ► 风险仍存: 实控人沈月雷夫妇1.29亿个人债务若触发股权质押,可能稀释控制权(目前持股27%); 研发投入从2022年6.99亿缩减至2024年3.24亿,专职研发人员从58人降至5人,技术储备持续性存疑; 科创板76倍PE接近历史高位,需业绩高增长支撑。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