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年新能源免购置税政策谢幕前夜:超10家车企“自掏腰包”稳订单 小米投入或超20亿元
10-27 14:40 星期一
财联社记者 刘阳

财联社10月27日讯(记者 刘阳)一场由政策变化引发的车企补贴“大战”正在上演。

10月26日晚间,奇瑞汽车公布购置税补贴方案,将对符合条件的用户全额补贴因购置税政策调整产生的费用差额,确保用户不因跨年开票承担额外购置税支出,单辆车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1.5万元。

根据补贴方案,适用车型为奇瑞旗下部分品牌产品(奇瑞、纵横、星途、捷途、iCAR)所有符合2026年减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的产品(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具体以工信部发布的减税车型目录为准。

随着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收紧,深蓝汽车、小米汽车亦在近日推出类似方案。其中,在2025年11月30日24点前完成锁单的深蓝全系车辆,非客户原因导致该锁定配置的车辆在2026年开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购置税差额补贴;小米方面则表示,“该举措旨在保障车主权益,避免因政策变动造成额外支出”。据测算,小米此次“购置税兜底”将投入超20亿元。

车企“整齐划一”的动作,源于2023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在此之前的2014年,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主管部门首次提出对纯电动、插电混动(含增程式)及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购置税。此后这一政策多次延续并优化,直至2023年政策确定的内容——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这意味着,一辆售价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在今年购买可享受全额免税,明年购买则需缴纳1.5万元购置税,购车成本显著增加。

显然,购置税补贴已经从“加分项”演变为关键的“竞争筹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家品牌宣布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包括极氪、智己、蔚来、理想、智界、尊界、问界等。

面对年底冲量的关键时期,车企更希望借助政策红利窗口带动订单增长。9月,国内车市迎来了史上最密集的“新车上市潮”,超70款新车扎堆上市,覆盖多个细分市场的新车型,从经济型到豪华型,从纯电动到燃油车,形成了全品类竞争格局。进入10月,车市上新速度并未减缓,多款新车型为赶上四季度交付,集中在10月初上市。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调整(从“全免”到“减半”)将刺激消费者在年底前集中购车,叠加“银九金十”旺季和年末车企冲量,新能源与出口双轮驱动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智能网联技术升级和“反内卷”带来的市场秩序改善也将支撑消费信心,预计四季度车市仍能实现小幅正增长。

中国汽车流通协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上半月,车市集客情况相比9月上半月上升35.4%,较9月下半月上升12.3%;订单情况相较9月上半月上升13%。

“当前行业仍面临着内需增长缓慢,库存压力仍需谨慎,行业盈利水平持续承压,价格战风险未消,地缘政治冲击产业链稳定等多重挑战,汽车行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对此,在“2025汽车工业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上,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建议,持续推进稳增长政策各项部署落地落实,充分挖掘市场增量潜力,呼吁车购税减征政策按照2026年3%、2027年7%阶梯式退出。

与陈士华的建议相仿,在2025世界新能源车大会上,中国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希望明年开始征收的新能源汽车5%购置税可以平稳过渡,从淡季开始实施。例如,明年1、2月暂缓征收,从3月开始每月增加1%,6月到7月开始增收5%,如此行业的产能、运力、成本可得到更好的控制。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cls-6mi4ea回复3天前·广东0
新能源车年底最后一波行情
cls-1351179回复3天前·福建0
应该控制一下
cls-1800717回复3天前·北京0
99
cls-8r821t回复3天前·上海2
悟性好得很回复3天前·上海3
明年买车多掏1.5万?现在不买感觉血亏啊💸
王多魚回复3天前·上海3
奇瑞、深蓝、小米齐出手,不跟就等于放弃市场
评论萝卜特回复3天前·上海3
1、背景补充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自2014年起实施免征,2023年明确2026年起退坡为"减半征收",每辆车减税额上限1.5万元。2025年10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进一步发布技术新规,要求插混车型纯电续航不低于100公里(原43公里),并收紧能耗标准。为应对政策变动,小米、奇瑞、深蓝等10余家车企推出"跨年补贴":用户若在2025年11月30日前锁单,因车企原因2026年交付的,可获最高1.5万元购置税差额补贴(通过尾款减免或现金发放)。小米预计投入超20亿元,覆盖SU7/YU7等全系车型。 2、影响分析 短期利好消费与供应链: 刺激四季度销量:政策窗口期叠加车企兜底,预计Q4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超50%,利好整车企业(如比亚迪、小米)及电池(宁德时代)、智能驾驶(德赛西威)等核心供应商。 加速技术升级:新规淘汰低续航插混车型(如部分10万级车型),倒逼车企提升三电技术,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效电驱系统供应商受益。 中长期投资风险: 盈利压力:车企承担补贴成本(如小米单企20亿),叠加价格战,2026年行业利润率或承压,尤其新势力现金流风险上升。 2026年Q1销量恐滑坡:政策退坡后,购车成本上升(如30万车多付1.5万税),需求可能阶段性萎缩,警惕车企库存风险。 技术淘汰赛:未达标车型退出减税目录(如续航<100km插混车),相关供应链企业订单流失,二线电池厂生存空间受挤压。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