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00亿清单落地:删除部分条目,“趋利避害”策略不变。北京时间9月18日,美国公布对中国进口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最终清单。该清单将于美东时间9月24日生效,加征税率10%;2019年1月1日起,加征税率将提升至25%。
经过听证会,USTR对拟议名单进行了修改,删去了7月11日公布的提议清单中的297条关税细目,保留了其余的5745条关税细目。被删除的产品包括智能手表和蓝牙设备等电子产品、用于制造业纺织业及农业的化学品、自行车头盔和儿童安全汽车座椅等健康和安全产品。如我们在《美国加码两千亿:策略、影响、展望》中分析,美国2000亿清单主要采取的是“趋利避害”的策略,最终版清单虽然有所删减,但整体策略不变:
“趋利”:在500亿清单基础上继续打击“中国制造2025”;
“避害”:(1)对机电产品和机械器具的征税,美国仍保有余地,这或与保护美国苹果等跨国公司产业链相关;
(2)选择新的征税对象或主要涉及通胀的考量。先加入家具等消费更新周期相对较长的商品,而避开与消费者的衣、住密切相关的商品,从而降低通胀被推升的风险。
美国“祸水东引”背景下,重视中美关系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短期来看,“靴子落地”后,市场担忧可能有一定缓和。但如我们在2016年底海外年报《祸水东引》中提示,特朗普胜选的背后是美国日益扩大的内部矛盾,因此美国对中国发难,是转移焦点诉求,是有内部必然性的。因而,美国对中国定位的转变,乃至中美两国关系格局的转变,都是中长期的,需要从10-20年的尺度去思考(详见《除了眼前的坎坷,还有诗和远方》)。
往后关注:中期选举+美国通胀。往后观察中美对弈走向,主要有两个窗口:(1)美国中期选举进程。从近期民调和初选结果看,共和党有一定概率将失去众议院多数席位,这可能会对后期美国财政、贸易政策产生影响(详见《美国中期选举:最新选情及其对贸易战走势的可能影响》);
(2)美国通胀走势。2000亿清单已经涵盖部分消费品,落地后可能推升通胀。从这个角度而言,继续加码意味着不得不对短周期消费品征税,这将进一步推升通胀压力,因而,美国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难度实际上也是较大的。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