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支付宝和信美相互保险公司联手推出“相互保”服务。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相互保”与传统重疾险差异明显著:(1)产品定位差异,“相互保”产品设计简单,保障水准不高,更适宜作为传统重疾险的补充;(2)定价方式差异,目前“相互保”保费和赔付额主要与被保人年龄阶段挂钩,较传统险定价简易;(3)缴费方式差异,“相互保”采取后付保费模式,每半月缴纳一次保费,且每期保费根据当期出险案例的累计保障金来决定当期每人分摊的费用;(4)盈利模式差异,“相互保”产品中保险公司按照每期保障金收取10%的管理费。相互保险行业整体盈利性尚不明朗,相互保险寿险公司信美人寿、相互保险产险公司汇友建工和众惠相互2017都仍处于亏损状态。
保险行业回归本源,保障类产品向着精细化和多层次化方向探索,“相互保”就是一次积极尝试。短期看,因其产品定位和保障水平等方面限制,并无可能全面冲击和取代重疾险市场。从中长期趋势看,相互保或能成为保障类产品的有益补充,同时起到客户基础培育教育功能,推动保险行业的覆盖与渗透。
在“相互保”引发热议之际,我们梳理互联网保险逻辑脉络,探讨行业革新与契机。
互联网保险运用互联网科技赋能行业,曲折中发展前行
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具体来看,互联网保险是将传统保险模式中销售、核保、承保、理赔等运营环节迁徙至线上,并使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进行业务赋能,实现简化运营流程和增强产品创新等效用。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117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占保险公司总量的52.7%。
从保费规模来看,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后呈边际收缩趋势。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1-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逐年上涨,金额从2011年的32亿元增长71倍至2016年峰值2,29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35%。互联网保险渗透率也一路走高,从2011年0.2%上升至2016年7.43%,峰值曾达9.2%。蓬勃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优势抢占保险市场,随着监管引导保险回归保障本源,整体规模自17年期边际收缩回落。2017全年保费收入1,835亿元,同比下滑20.2%。2018年上半年延续下降趋势,但同比降幅收窄至12.4%,渗透率维持在5.3%的相对低位。
从行业格局来看,人身险占据绝对优势,行业集中特征显著。人身险保费收入自2012年以来占比逐年上升,最高达78%。2017年起占比小幅回落,2017全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保费1,383 和853亿元,占比仍分别处于74%和72%高位。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领跑,2017年前十名公司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合计1,273亿元,集中度达92.1%,其中建信人寿以274亿元保费收入居行业首位。财产险占比持续下滑,2017全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94 和326亿元,占比为26%和28%。财险集中度相对较低,2017年前十名公司互联网财险保费收入合计352亿元,集中度71.3%,平安产险以148亿元保费位居第一。
渠道及产品双重革新,强化客户渗透及产品创新性
1. 渠道革新
渠道突破体现在线下迁徙到线上,通过互联网或移动APP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助力保险公司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向长尾客户渗透,并且优化客户体验。当前常见的渠道类型有:
(1)传统保险公司网络平台。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基本都拥有保险电商平台。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其中,一类是互联网巨头建设的保险频道,拥有绝对的流量及客群覆盖优势,例如淘宝保险、网易保险、京东保险频道等。另一类是保险中介电商平台,第三方中介平台多由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等建立,例如泛华保网、慧泽保险网、中民保险网等。
(3)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拥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公司目前有众安在线、易安财险、泰康在线、安信财险。
(4)新型网络互助保险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撮合功能,会员通过协议承诺彼此的风险损失。
2. 产品革新
(1)升级传统保险产品。利用创新技术实现保险产品个性化和动态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提高自身的风控、定价和产品创设能力。
(2)创设新型保险产品。面向网购和金融交易等场景,提供全方位提供保障。例如在航旅代理平台上引入航空延误险等。围绕淘宝电商产业链,在选购与供货、配送、售后、维修分别面向买家与卖家设计出各种高频化、碎片化的针对性保险产品。这一类新型保险产品创设的本质是通过技术使得客户在消费场景中的潜在保险需求被激活,痛点得以解决。
困中求变,突破和成长可期
互联网保险的主要发展瓶颈体现在:
(1)竞争格局严酷。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互联网保险在资本、品牌及线下服务能力上较为弱势,在高价值率人身险产品销售上并无显著竞争力。与互联网保险行业内部同类公司比,产品同质化严重,可复制性强,竞争白热化。
(2)综合成本率高。成熟阶段的互联网保险是轻资产概念,理论上可以借助互联网及金融科技手段有效降低获客成本及运营成本。但在当前阶段,互联网保险技术、渠道、产品、场景的搭建都仍在途中,保单规模做大之前分散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尚未充分释放,此外叠加价格和投入的白热化竞争。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当前互联网保险的综合成本率偏高,利润率较低。
展望趋势,互联网保险的突破与成长前景值得期待:
(1)互联网赋能,金融科技赋能,激活行业效能。保险公司进一步利用互联网金融科技,实现自动报价、自动核保,自动承保,网上自动交易,并提高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客户服务、理赔工作的融合程度,从而提升服务和理赔效率。在成熟阶段,互联网保险公司或能成为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
(2)竞争合作,主体多元化。纵观整个金融产业,主体多元化,合作更趋密切,竞争也将更趋激烈。风险选择、风险识别、定价能力是险企竞争的核心优势。在这些核心维度有竞争优势的险企才能在激烈的格局中突围取胜。
(3)打造生态圈,拓宽边界,放大空间。单一的保险产品与服务容易在发展途中遭受瓶颈,而生态圈理念下,围绕各个维度多个场景,激活各个层面保障需求,能撬动更大空间。在生态圈打造上,大型险企更具优势,能基于自有渠道和生态合作圈渠道,全方位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基于以上趋势预判,建议关注:
(1)风险定价、产品创设、金融科技、渠道流量等某一或某几方面有优势的企业。
(2)综合实力领先、具备互联网保险领域发力潜力的大型险企。
推荐综合金融生态圈布局完善的中国平安。此外建议关注致力于互联网保险业务拓展推进的新华保险、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
1、互联网保险拓展及渗透率不及预期。若未来计划重点发展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未能被消费者认可,将会导致行业规模和渗透率难以持续提升。
2、金融科技运用相对滞后。互联网保险对金融科技依赖较高,若不能恰当运用前沿科技进行业务赋能,将会拖累行业发展速度和效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