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昆明,记者周源)讯,“成为出行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实施者”(以下简称实施者),这是5月22日腾讯(00700.HK)拥抱产业互联网在出行产业宣布的最新角色定位。
从“AI In Car”到“车联TAI”再到“生态车联网”,从产业数字化助手到出行“实施者”,腾讯智慧出行的行业解决方案和产业角色,数经迭代。
具体到车联网领域,进化也在持续发生:通过向车企开放技术中台,以小场景、微信支付、车载微信服务等作为用户连接器,同时引进小场景开发者,打破C端用户和B端服务之间的割裂状态,共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车联网”闭环。
进化:从助手到实施者
腾讯产业互联网出行业务的对外表达,甚少提及“战略”一词。对于这个特点,腾讯CSIG(云和智慧产业事业群)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谈战略过于抽象,我们更重视技术创新和落地能力。”
5月21日,在首届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副总裁钟翔平首次对外披露腾讯CSIG智慧出行要“成为出行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实施者”的框架,同样符合这一“传统”,既不称战略,也没给出任何标签定义。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钟翔平提出的“实施者”,是从数字化助手进化而来。“产业互联网大潮下,汽车出行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钟翔平认为,变化将在“人-车-店-厂”关系、车与环境关系、资产需求向服务需求三个维度发生。
其中,“人-车-店-厂”关系是变革起点,也是与用户密切相关的部分,生态车联网、智慧4S等服务是关键。“从‘AI in Car’到车联TAI再到生态车联网,这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腾讯车联副总裁钟学丹对记者表示。
“AI In Car是一个相对轻量级的解决方案,整合和打通腾讯的语音、高精地图定位(LBS)和影音内容与车的内部系统互联,主要满足用户在车内的个性需求。腾讯车联TAI是在此基础上的升级,从简单的应用碎片连接,升级成连接应用与第三方服务生态,即从内部内容连接延展到外部服务,手段是搭建小程序生态框架。”
据钟学丹解释,做实施者,意味着腾讯出行需要配合车企的各种相关产业链条搭建服务方案,包括研发体系如搭建云平台和数字中台、营销体系像智慧4S店等,实现互动和提升服务体验,也包括未来的自动驾驶,腾讯能为之提供相应的技术。“在多方面为车企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能力,达成从智能汽车到整车车企的全面数字化变革”。
除了“人-车-店-厂”,腾讯智慧出行还需要针对车与环境关系、车企服务化等维度,分别作出不同的“实施”方案。比如,在车与环境关系上,腾讯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解决车对环境的感知和判断决策;同时,腾讯未来网络实验室和自动驾驶团队研发的“5G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路网与车之间的实时通讯,助力交通路网建设。
至于车从资产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变,则要求车企构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4月8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推出乘坐共享计划,将每辆特斯拉变成一个出行服务载体,给车主创造增值。钟翔平认为,这意味着汽车正在从传统的功能化向聚合生态服务载体的转型,基础就是汽车云和LBS。
“腾讯要成为出行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实施者’,就要基于智慧化手段,生态化服务聚合模式,助力行业实现车企产品的人性化服务目标。”这一诉求,也被钟翔平概括成“腾讯出行生态演进”的方向。
他同时对记者透露,基于这个前行路径,过去一年多,腾讯智慧出行已经与广汽、长安等19家车企合作,在45款车型上搭载了腾讯的技术服务,而腾讯出行的生态合作伙伴也达到了300多家。
生态:四大措施解决三大难题
生态体系的丰富度和完整性,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与同样注重生态构建的华为(通信跨品类互联)和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不同,腾讯出行生态的核心着眼点是以微信服务、微信支付等为C端连接触达载体,同时以技术(AI、通信、安全)中台和数据(用户、内容、应用)中台、自有内容生态和小场景为手段,与B端车企及周边第三方服务商/开发者做无缝衔接。
腾讯出行的生态构建并非始于今日。
2018年11月腾讯车联发布汽车智能系统。今年4月16日,腾讯车联在上海车展发布“生态车联网”。5月22日,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后的升级版“生态车联网”得以发布。
与“实施者”呈现鲜明的B端色彩相比,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车联网”更注重C端体验。基本路径是将腾讯系各类功能和资源及第三方服务生态接入汽车,通过超级ID和在线支付的方式,将车前、车中和车后的体验无缝衔接起来。
同时,基于AI场景引擎,“生态车联网”追求实现智能场景化驱动的“千人千面+服务找人”,以其集成的车载微信服务,为C端提供极具个性化的车上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车联网”并非仅有C端用户、B端车企、腾讯和第三方服务商参与,另外也包括了开发者,这是实现搭建生态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为了降低开发者的参与难度,钟学丹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腾讯车联将向开发者提供一整套车载应用框架,目的是继承移动互联网已有的开发者资源。”
就当前车上服务体验现状、数字化程度和场景开发者参与度而言,“生态车联”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2018年9月10日,工信部发布2018年1-7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为424万款,而据腾讯车联统计,整个汽车实际在线应用仅40多款,远逊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
钟学丹认为行业进化面临三个核心问题。首先,与移动互联网相比,车上内容和服务依然匮乏,大量需求场景亟待开发。其次,车联网生态不等同于将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生态简单“搬上车”,后者的应用极少能满足用车场景需求。第三,目前车联网应用场景呈碎片化,车上、车下无法获得一致和连贯的使用体验。
对此,腾讯车联制定了四个核心进化方向对此加以破解:以人为中心,实现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进化;全时在线,通过超级ID(微信账号)和车载微信支付,实现跨场景和跨终端的全时互联,打通车前、中、后的无缝数字体验;联合车企及周边服务商,适配内容服务生态与车载场景;与开发者共舞,由腾讯提供开发车载应用框架和技术模块。
小场景:打通割裂的大场景
顺延着车联网进化的四个方向,腾讯车联对“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做了升级,其特点是轻量化、生态化、跨平台和跨端。
具体而言,腾讯在生态上引入了生态车机,构建了服务体系,形成车联网中台,达成全时在线,包括腾讯车联超级ID、基于AI感知的服务能力和内容服务平台,搭建了个性化的业务框架。
所谓跨端,是指面向C端用户时打通两个端的服务能力:一是手机端,通过“腾讯我的车”小程序实现手机和车机同步,让用户在离车场景下能和车保持实时在线,随时掌握车的各种状态和信息。
其次在车机端,结合场景引擎和小程序应用平台,用即用即走的形态与C端用户形成互动,在车载语音助手、地图导航等车载应用基础上,增加实现场景驱动的“服务找人”的能力。
微信支付的车机应用包括:车牌免密支付和人脸支付等适应“车-场”的支付,覆盖高速ETC、停车场和洗车等服务场,提供美食和电影等生活服务场景的跨场景支付,实现车上支付、车下服务无缝衔接。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微信跨场景的“车-场”支付也包括在“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中,能向车企输出。
此次升级的关键之一是引入了开发者参与生态,而其对应的特点即是“轻量化”应用。腾讯小场景是跨OS云端轻量化应用框架,无需下载安装,能在云端在线更新上线。
钟学丹告诉记者,“小场景支持全语音交互,采用可见即可说交互方式,满足车载安全交互需求。同时,小场景能结合车辆位置信息、车身数据、用户兴趣点和时空等多维度场景数据,实现智能化场景感知和自动唤醒,秒级启动,即用即走。”
目前,腾讯推出了共五大类、50个小类的细分场景服务,如出行、社交、生活、娱乐和车主服务小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生态车联网”升级后形成的解决方案还包括了一项重大服务能力:车载微信服务,结合车身部件的控制,通过方向盘按键唤起,可以不用眼、手操控的方式可以做到直接唤醒;结合手机蓝牙,能做到上车登录,下车即走。
据钟学丹透露,搭载车载微信服务功能的“生态车联网”新车型将于年内上市。
中台:以能力输出助力产业变革
在整个生态车联网框架中,无论是车企、开发者还是第三方服务商,获取低成本和高效的技术模块是深度参与构建和完善生态的关键。
腾讯的做法是基于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和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总裁汤道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腾讯技术委员会正在推动‘开源协同’和‘自研上云’(腾讯汽车云),通过技术整合实现B端能力交付。”
汤道生说,“立足于在即时通讯、社交、游戏等领域中的技术积累,腾讯将持续开放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前者包括用户中台、内容中台和应用中台等;后者涵盖通信中台、AI中台和安全中台等。车企业与开发者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业务场景中。”
“比如,我们的用户中台,可以为客户提供用户增长、用户沟通、用户数据保护、会员管理等完整工具。以汽车行业为例,利用用户中台,我们为车企打造了智慧车销方案,覆盖售前、售中、售后全周期,提升车企获客、待客、留客的效能。”汤道生表示。
当前,产业互联网发展呈现三类特征:市场增长从人口红利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营销模式从流量驱动转向口碑驱动;新兴技术从概念走向产业应用落地。汤道生认为产业互联网是一个贯穿全周期的概念,唯有各个环节都完成数字化改造,打通价值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和进化。
观察腾讯的商业发展历史,其在C端的优势,决定了C2B是腾讯在拥抱产业互联网时采取的主要战略(非腾讯定义)。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腾讯把C端的能力与经验输出给生态合作伙伴,提供微信超级ID、小程序和在线支付等连接器,让企业在服务用户时,能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形成C2B2C的完整闭环。
据汤道生透露,在腾讯智慧零售和出行等领域,这一模式已初见成效。
腾讯2019财年一季报发布时,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也曾表示,“虽然支付、其他金融科技服务及云业务目前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但现已带来可观收入。”
2019财年一季报显示,腾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主要是受商业支付服务和其他金融科技服务、社交广告及数字内容服务推动。
腾讯控股首次在财报中单独披露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主要包括支付、理财和其他金融科技服务,还包括云服务和其他面向企业的活动(如智慧零售和出行)。这部分收入在一季度达到218亿元,同比增长44%,超过了腾讯手游收入(2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