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事件点评:财富管理行业进入雷雨季节
06-01 13:10 星期六
Hanson老师

其实也算不上“提前”,有些话我在今年2月份就说过,文章里也写过:2019年注定是雷声滚滚的一年,监管在极力收缩非标固收的融资路径,这个压力会传导到业内的诸多财富管理机构,特别是民营背景的机构。

非标固收产品可以分为五个类别:

第一种是持牌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最常见的是银行的理财,信托和券商的资管计划,保险资管、期货资管、还有基金子公司的资管不多见。除了银行理财面向公众,信托今年刚开放公募,其他都是私募类,必须面对合格投资人。

2019年的现实案例告诉大家,风险会发生在任何一家机构,或者一只产品上,即便你持有金融牌照。比如,去年的中江大批政信项目集中爆雷,后被雪松接盘;前两天包商银行因为自身的信用风险被银保监接管;中泰证券又因为给大客户定制了5.5亿债券产品出现兑付问题而上了热点。

这三个风险事件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指向性。雪松接盘中江后承诺所有的项目都会兑付,这两天广州工行给了雪松200亿授信,再次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这说明,跟消除金融风险事件带来的不稳定性相比,刚性兑付的原则就是个P。当下如果遇到极端风险,最快的解决方法就是刚兑兜底,当然前提必须你有金融股牌照,如果是P2P,那就一遍死去。

既然要兜底,为啥中泰不兜大客户呢?中泰兑付了一部分,把零散小客户兑付了,剩下这个单一定制的VIP。原因明眼人都看得懂,对付一群韭菜的压力要比单一富裕投资人的压力小很多。越是有钱,就越有手段来制衡你。但韭菜们一旦倾家荡产就会走向极端,将金融风险转变成社会风险,以及行政管理者(个人)的政治风险。所以,比较好的维稳方式是太高社会的生存底线,然后再通过压低上层天花板来补足。比如今年开始推进的减税,月收入1万左右的群体的确减轻了税收,而减除的部分则转移到月收入更高的群体身上,姑且算是“劫富济贫”吧。

中泰事件让我始终不理解的是,5.5亿投向的私募产品收益跟银行协议存款差不太多,完全可以分散一部分,或者将利息前置出来做个R4或R5的投资,亏了也就是损失利息。特别提醒一句,如果你的投资本金很大,那么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本金安全性,其他都不是事儿。只有小散会去纠结收益差个千分之一二。若以小散心态打理庞大资金,必亏!

那么中泰事件对行业里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有几方面:①投资人对差补模式会产生怀疑,现在不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以差补来兜底的。对于此,建议投资人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你一定要有一个懂金融的,或者有金融纠纷诉讼经验的律师,确保差补协议的法律效力。第二件,带好财务、律师以及专业人士,对提供差补方进行详细的尽调,确保对方有差补的实力。第三件,考量投资期限中,差补提供方情况的变化,最直观的例子是乐视,2015年、2016年的时候大家都在抢乐视项目的份额,觉得资产充足、发展前景好、流动性也OK,是个好项目。但2年时间里,汽车项目烧掉了所有的流动性,大部分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必须以动态的视角去预判未来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从另一方面说,较短的投资期限也能消除一部分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久期在30天以内的AA+债券,基本上没有违约的原因。

②对于定制产品的影响。集合类产品发生问题的时候,管理人处理问题的积极性通常更高。如何确保极端风险下,单一大客户也能够享受到真正的VIP服务呢?如果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投资人对单一定制的倾向就会降低。定制的优势是更灵活,并且在利率上,退出条件上存在一定的让步和便利性。显然,中泰代销的这款产品并没有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处置上都没有体现出“定制服务”任何的优势。不但中泰,国内当前正统金融机构在定制服务的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私行是今后的一个要点。

③对代销模式的影响。代销究竟要不要承担产品亏损的责任,承担多少责任?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至少在执行层面没有。如果中泰这次成功甩锅,是否会引发类似的趋势:持牌金融机构可以肆无忌惮地代销,因为从举证角度,大部分投资人是吃亏的。这样就会逼迫投资人以后在面对理财师的时候随身带录音器,远处请人拍视频,或者安装针孔摄像头,好端端的一个金融服务,硬生生搞成了全民公敌。可是反过来,一味去保护“弱势群体”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就会出现各种“金融碰瓷”,意味着我们不但要忍受开车时电瓶车、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横向霸道,还要在金融工作过程中承担过多的压力和成本,而这部分压力和成本又会被分摊到那些准守规则,不闹事的个体身上。最后逼迫所有人只能闹事,否则就要以吃亏收场。

我们的社会正在不断地将一个个本性顺良的人逼成无赖,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非标固收融资的第二种是私募基金,这块基本上被封堵了。明股实债在去年下半年收紧,今年更紧。这对房地产类融资非常不利,从备案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持续做地产项目的,或者具有国有背景的,更加容易通过地产类股权基金的备案。对于过往依赖资金池发展规模的财富管理机构,备案限制则更多。剩下的证券投资类基金比较放开,这也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发展,特别是今年7月份科创板的战略,所以未来6到12个月里,二级市场的机会更多。因为二级市场不会涉及到非法集资,同时是投资行为,出了问题投资人只能自己认亏。并且二级市场投资注重盈利能力已经交易上的风控能力,基金规模大小与生存压力的相关性更小。大部分证券投资基金是不依靠财富端募集的,可以将前端成本剩下来用于策略开发上。

传统财富机构压力很大,钜蹬最近被曝出挺多问题,不仅仅是项目,还是涉及到刻假章等。其实主要是基因的问题,大部分外资行转型做财富的,基本上都做不起来,你看外资行自身在国内的发展今天是个什么样子。当然,里面有其他原因,特别是2008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火烧大本营。所以今天拼命要中国开放金融市场,银行基本歇菜,保险、券商以及资管服务还有机会,国外机构有丰富经验和积累沉淀,这对投资人是有益的。

今天的财富管理不仅仅卖产品这么简单,还涉及到后端的资产和风险管理。过去欠债今天年还,向销售端倾斜的后果就是要承担今天流动性的压力,借新还旧这辆车只要开起来,一般就很难停下。而要保持流动性的增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对应领域流动性充足(投资人有钱),市场情绪乐观(投资人愿意投钱),监管尺度放开(监管愿意让机构融钱)。目前三去其二,风险几何不必多说。

第三类是金交所,今年2月份收了地产和应收,后来收了场外。看6月份怎么调整,金交所后续将进入到撤并的路线,67家金交所数量会减少,当下能在金交所上发的产品也越来越少。金交所本来业务主要就是国有金融资产,所以这块非标减去,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对操作人员来说灰色收入没了。

第四类是P2P,债权转让引发了大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潜在风险。6月份要看备案的推进和标准,目前已经有十多家P2P将信息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这是第一步。然后要有统一的、真正的监管机构,再加上行政规范性文件(XXX管理办法)。信息、监管、法律,三个条件具备之后,互金才能走上正轨。在此之前,无论多大,都有爆盘的可能。信和给出了一个信号,接下来对P2P案件的处理进入到下一轮。上海浦东早几个月便补充了警力,专门针对P2P的金融案件。6月份,是雷雨季节!

第五类是不备案的野路子,以及民间借贷。涉及到保理资产,以及融资租赁公司,上海金融局也出了相关的公告,对于三类公司(保理、租赁、典当)进行风险排查。民间的套路贷、恶意催收这些从去年基本从上海消失了。

这五类非标固收业务受到管制之后,从资金端将会挤压掉一批企业,以及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违约情况会增加,进入6月份后,我们可以看到信托的违约,债券的违约,非标产品的违约,也许代销承担的责任小,但死的是自己的客户,这个损失还是存在的。迷信金融牌照也是一个风险。虽然从违约率看,信托产品还是非常安全,但如果看集中度,就会发现小信托出问题的情况概率已经很高了。而大信托的产品一般是不会拿出来代销的,这就是一个悖论:好产品你拿不到,坏产品你不敢卖。没有资产端,销售就是没有子弹的滑膛。

另一个趋势是国进民退将出现在财富管理行业,要么国有背景自发成立财富管理公司进入,要么收编做得还不错的民企。二元经济中,国有资本依旧占据优势地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