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陈默)讯,6月26日开始,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迎来史上最大幅度的退坡。业界预计,国家补贴减少加上地方补贴取消,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降幅最高可能超过70%。这对近年来逆势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作为行业龙头以及在补贴上受惠最大的企业,比亚迪将如何应对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比亚迪汽车总销量中占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对新能源汽车的依赖性在逐步增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巨变,比亚迪业绩表现短期内势必会受到直接影响。但也有分析认为,取消补贴、回归市场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头部公司由于在成本管控、核心技术上的优势,或将因此收获长期利好。
保价“硬刚”补贴新政?
截至6月28日收盘,比亚迪(002954,SZ)报50.72元,微涨0.36%。至少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一次所谓的“史上最大”补贴退坡政策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6月26日至28日的连续3个交易日,比亚迪甚至还连续出现了微幅上涨。
今年6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简称补贴新政),宣布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标准将进行不同幅度的下调,同时将取消地方财政补贴。但与此同时,也给予了3个月的过渡期。市场普遍认为,在过渡期内,无论是车企还是市场,都已经充分消化了补贴新政带来的潜在影响,市场对此反应冷淡也就不足为奇。
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公开报道,就在补贴新政生效的“前夜”(6月25日),已有不少新能源车企公开表态“不涨价”,以此来安抚市场即将弥漫的担忧,其中就包括比亚迪。
6月26日,财联社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分别致电了比亚迪位于深圳、武汉两地的3家经销商门店,询问补贴新政开始执行后零售终端价格是否会有所变化,但得到的答复却不尽相同。深圳市两家经销商门店的销售顾问均表示,目前价格并无变动,但后期有可能涨价。其中一位销售顾问还透露,“如果现在预订,只要这两天开了发票就不受影响;如果没来得及开发票,后续价格有变化的话可以退订或者选择其他车型”。武汉地区一位门店销售顾问则回复,价格近期仍会保持稳定。
对此,财联社记者还以邮件形式采访了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门,希望能了解比亚迪方面近期是否会有价格调整的举措,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短期业绩或承压
根据补贴新政,从6月26日开始,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门槛提高到了250公里,分为续航里程250公里至400公里、400公里及以上两档,分别享受补贴1.8万元和2.5万元,相比2018年政策,退坡幅度达到了47%—60%,插电混动车的退坡幅度也高达55%,此外,补贴新政还取消了地方补贴,因此带来的整体退坡幅度最高可能超过70%。
鉴于比亚迪整体业绩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度依赖,至少在短期来看,补贴新政带来的影响绝非看起来那么“云淡风轻”。
根据比亚迪披露的财务数据,2016年至2018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46.18亿元(人民币,下同)、390.60亿元和524.22亿元,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33.46,分别提高至2017年的36.88%和2018年的40.31%,占比逐年上升。此外,基于比亚迪披露的业绩数据,财联社记者还梳理了其2018年6月份至2019年5月份的销售业绩。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以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在总销售量的占比已由45.47%上升至2019年5月的64.5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亦由20.37%大幅上升至45.14%。
比亚迪2016-2018年度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来源:比亚迪年度报告)
2018年5月起1年内比亚迪销售数据(来源:比亚迪业绩快报)
纯电动汽车几乎占据了比亚迪的半壁江山,而在此次补贴新政中受影响最大的正是纯电动汽车。以续航里程250公里至400公里纯电动汽车的国家补贴为例,补贴新政相比2018年的标准减少了1.6万元或2.7万元(2018年分为两档250≤R<300和300≤R<400),若以每辆车1.6万元的差价、结合比亚迪5月15312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来估算,其产生的差价就高达2.45亿元。
虽然上述估算并不能准确反映补贴政策变化给比亚迪销售业绩带来的潜在影响,但大体上也可判断,若厂商指导价格不变,因补贴新政产生的差价全部由比亚迪“自掏腰包”,那么其每月因此而损失的收入至少是亿元级的。
如何对冲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位从事新能源汽车销售工作多年的行业人士表示,只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提价格和降成本,他同时也指出,在价格上“做文章”可能是短期内最现实的应对之策。
但众所周知,出于充电配套设施、续航能力上的考虑,很多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主要驱动力在于价格优势,一旦价格上涨,在车市整体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至少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对销售业绩产生冲击。如果不涨价,而是通过厂商买单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则会压缩利润空间。
保销量还是保利润,或者寻找两者的平衡,需要比亚迪做出选择。
核心优势将逐步释放
在前述行业人士看来,或许涨价是无奈之举,但从行业长远发展考虑,降成本、提升工艺、积累核心技术、建立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整个行业都知道补贴迟早会取消,所以在应对上都早有筹划”,他表示,“降成本”意味着在采购、销售、人员等各个板块都要进行更为严格的成本管控,从而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维持稳定的盈利空间。
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取消补贴,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其说‘影响’,不如说,对真正想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对此,比亚迪方面将如何应对?财联社记者电话联系了比亚迪董秘李黔,但未获回复。不过,在5月13日披露的公告中,比亚迪在回答深交所关于“应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竞争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问题时表示,“公司将积极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加强成本管控,同时适当调整车型配置及价格,减小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比亚迪方面也透露了在其它方面的计划,包括引进人才、提升设计,拓展品类、覆盖更多细分市场。同时,公司将通过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升级以及相关零部件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推动成本下降,提升经济效益。在动力电池方面,将通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优化设计理念推动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在电机电控方面,比亚迪掌握了包括 IGBT 在内的核心技术,未来通过电机、电控及相关零部件的高度集成,实现成本的显著下降。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和燃油汽车主动去库存影响下,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量-价抉择,销量、销量结构和单车利润或均不同程度承压。总体而言,可提供产品力较强车型的车企受影响相对较少;产业链上游、中游具备技术、规模、客户等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少,具备产品、技术、规模优势的厂商或可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德邦证券研报认为,补贴在大幅退坡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考验一个企业综合的供应链体系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小型企业或者不具备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则可能会被逐渐淘汰。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比亚迪,会逐步凸显其龙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