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巨头进军“加速度”,寿险、财险、中介、再保险!下一站期待什么?
05-12 09:15 星期二
A智慧保

日前,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德国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汉再上分”)增加注册资本15.6亿元,增资后该公司注册资本由25.45亿元增加至41.05亿元。

5月11日,银保监会再次发布消息称,支持外资再保险公司加大在华投入。从放宽进入门槛,到取消内地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从保险公司到再保险公司,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脚步,并未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停歇。

同样在5月11日,汇丰人寿发布临时公告,表示董事会已审核通过决议,同意50%股权转让。下一步,汇丰有望追随友邦成为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汇丰人寿加速“变性” 率先独资落地?

庞大的中国保险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正是这份吸引力,令各大保险巨头“心向往之”。

资料显示,2019年9月,汉再上分将注册资本由15.45亿元增加至25.45亿元。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汉再上分再次增资,将资本增加至41.05亿元,足以见外资险企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向往程度。

同样,中国保险市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

5月11日,汇丰人寿也发布公告称,其股东国民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信托”)将向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汇丰人寿 50%股权。

如转让成功,汇丰保险(亚洲)将成为汇丰人寿唯一的股东,汇丰人寿也将由合资险企变身为外资独资险企。公告显示,此份股东变更事项尚待银保监会批准后生效。

作为一家合资险企,汇丰人寿的这项变化并不意外。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加速的今天,外资进入的步伐越来越快。友邦、安联、安达……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正在借助中国新一波对外开放政策,开始了不断加码。

尽管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青睐丝毫不减。

外资开启在内地保险“全布局”? 财险、寿险、再保险、中介……

自2018年初,一场来自监管上层的吹风会吹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加快对外开放成为近两年来监管的主基调。从最高领导者的亲自督导,到各级分管机构的逐步落实,中国此次的对外开放似乎更具有时代性。

银保监会表示,中国再保险市场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国外再保险机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国外再保险机构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申请开设机构,增加资本实力,以适应中国市场发展需要,提升在华业务发展能力。

为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外资再保险机构参与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促进外资再保险公司在华业务健康发展,银保监会也不断释放“开放”信号。

2019年12月

批准大韩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开业,境内外资再保险公司达到7家,超过中资再保险机构。

2019年11月

批准德国通用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4.39亿元。

2020年4月

批准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13.55亿元。

不仅是再保险市场,财险、寿险等涵盖中国保险全领域的大开放,均做出了“引进”动作。

韦莱保险经纪、怡和保险经纪先后获批,安联(中国)保险控股获批筹建及开业,工银安盛资管、恒安标准养老等外资公司相继获批筹建、开业……一大波外资险企搭乘政策之风,正在涌入中国保险市场。

就连最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友邦保险,也在这次开放中争取“开枝散叶”,加速争取设立全资控股寿险子公司的进程。

当然,汇丰人寿这次性质的转换,也是在“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政策基础上加速进行。

或许,随着开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外资再保险公司、外资寿险、外资财险、外资中介公司是否能雄起,追随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备受关注。

下一站 中国保险市场占比?

有人说,中国的保险发展正在回到外资熟悉的赛道上。而作为新生代存在的中资保险公司,也会面临新的考验。

或许基于环境的变化,外资在中国保险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但从外资险企在中国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来看,依旧显得弱小而单薄。

难超10%的寿险占比、不及2.5%的财险市场,是外资险企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真实写照。而50% VS 50%的股权制衡,也成为外资险企难言之“痛”。

股权所决定的话语权,不仅关系险企的发展策略,更涉及经营理念选择。中资股东与外资股东的博弈,带来的常常是险企经营的不理想。

如今,重掌话语权的外资,在机构铺设政策利好之下,或许下一站追求的是市场份额。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