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或将复制京东方路径:芯片制程物理极限即将到来 国内环境助力发展
【中芯国际或将复制京东方路径:芯片制程物理极限即将到来 国内环境助力发展】财联社8月6日讯,8月4日晚,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在高端产业方面加速发力。国产芯片制造巨头中芯国际,成为了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目前,中芯国际的28纳米制程,已是成熟工艺。事实上,中芯国际和京东方扮演的角色极其相似。对内,他们是国内最高技术的代表,对外,他们承担着追赶全球先进技术的使命。在股权结构上,京东方持股比例为11.6%、7.21%和5%的前三大股东背后,分别是北京市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和合肥市国资委,代表多个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中芯国际持股比例为17%、15.76%的前两大股东背后,分别是国有独资控股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和财政部发起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代表着更强大的国家支持。2019年,京东方营业收入约为1160亿元,同比增长19.51%,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五大主流产品显示屏的市场中,占据了全球最高的销售份额,柔性AMOLED事业也在继续突破。同年,三星显示终端带来的收入约为1873亿元,是京东方的1.6倍,虽然还未超越,但如果回到2006年,这种比较已经是很难想象的。当年,三星的液晶显示器带来884亿元收入,是京东方的整整10倍,恰如目前营收是中芯国际11倍的台积电。中芯国际高达532亿元的IPO募资金额,相当于2019年研发投入的11倍有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研发投入不足的短板。除此之外,梁孟松的加入,也给中芯国际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可能。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国际,先花了一年半时间从28纳米工艺进入14纳米工艺,又花了300天时间将14纳米芯片的良率从3%提高到95%。前后2年半时间,完成了此前台积电花4年、三星花3年时间完成的任务,快速缩小了差距。当台积电的制程达到1纳米的时候,就会碰触到物理极限,再往前进步的空间就很小了。相比20多年前的京东方,今天的中芯国际或许有更大的难题攻克,但也有了更多的钱、更强大的研发团队、更好的政策扶持。在8月4日的万得电话会议上,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说:“美国对中国制约的能力没有那么强,我相信我们能追得上,第三代半导体IDM现在是主流。”(财联社研究员:薛彦文)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