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BCG)发布《2020年保险价值创造者报告》,中国平安以5年24%的股东总回报率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在全球保险企业中排名第三。其中,在影响股东总回报率评价的核心因素账面价值的得分中,中国平安全球第一。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股东总回报率(TSR)的排名证明了中国平安这家《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1位的企业,不仅创造财富更为股东带来最大价值。
平安为何能拥有长期创造高增长价值的能力?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始终秉持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理念,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下,先于行业开启科技改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实现科技赋能金融主业,并通过构建五大生态圈,逐步实现生态反哺金融。领先的战略布局,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对趋势的精准把握,决定了平安能够跑出长赢曲线。
账面价值高增长+稳定的高ROE+分红=高股东回报率
平安高股东回报率来自于重视长期主义的账面价值高增长。
在今年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中,调查样本覆盖全球近百家主要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多个维度的评价参数进行分数排名。波士顿咨询认为,在保险业,股东总回报率可分为三部分:账面价值的增长、市净率倍数的变化、现金流贡献。
对于头部第一梯队的保险企业而言,账面价值高增长和ROE是衡量股东回报率的长期指标。BCG甚至认为,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至10年,账目价值的高增长几乎是股东高回报率的绝对指标,影响力可达78%。
调查显示,排名前25%的保险公司在2019年取得了36%的股东回报率,并且从2014年以来每年取得20%的股东回报率。这些高额回报率主要源自账面价值增长,头部25%的企业拥有平均13.4%的账面价值增长,而该数据的样本平均数仅为5.5%。而中国平安在过去5年里这一数据平均达20%,位居行业全球第一。
ROE是另一项衡量股东回报率的重要指标。根据平安2019年年报披露,在过去5年里,平安的ROE算术平均数为20.1%,15年的算术平均数为16.6%,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对比行业,研究样本中有超过1/3的保险企业5年ROE的平均数不到9%,行业中位数为10.2%。由此看来,平安无论是长期还是中期的ROE数据都远高于行业,并在动荡的市场行情中呈现出较高的抗风险水平。
从分红水平来看,平安的表现也非常亮眼。根据2019年年报业绩会披露,在过去的五年里,因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偿付能力充足,中国平安分红复合增长率达40.1%,2019年全年每股股息2.05元/股,同比增长19.2%,其中中期股息0.75元/股,末期股息1.30元/股。
事实上,在过去5年,全球保险公司的平均股东总回报率(TSR)为8.2%,低于市场整体(9.6%)1.4个点,中国平安实现24%的股东回报率,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远高于行业平均。在2018年的排名中,平安排名全球18名。2年间排名上升15位,股东回报率从23%上升到24%。逆势上扬,才能看出长期主义的巨大潜力。
科技力量成为5年高增长背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2015-2019年,平安的股东总回报率不断走高的背后是业绩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业务的不断创新,科技力量是推动平安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2015年开始,平安已经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开始孵化医疗科技和金融科技板块的科技企业,同时提出构建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房地产、汽车、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的全新理念。到了2018年,中国平安将品牌标识从“保险·银行·投资·”的三大主业改为“金融·科技”,更为坚定地提出科技引领金融的战略方向,并在不断深化科技转型的过程中,建立起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完美系统闭环。
随着平安孵化出的4大科技独角兽相继上市,平安的科技曲线从平滑的低位逐步拉高,向上抬升,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厚积而薄发,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成为今年疫情期间黑马,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得益于移动问诊市场的迅速崛起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政策加速出台,平安好医生率先打通湖北省医保支付,成为全球首个连接医保在线支付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完美的业绩表现支撑股票在今年走出了翻倍行情。
于去年登陆纽交所的金融壹账通也因其TaaS(Technology-as-a-service)解决方案,抓住疫情机遇发力金融新基建,在服务金融机构的B端赛道筑起更高的护城河,不到半年股价也已翻倍。在近期披露的二季度财报中,金融壹账通营收为7.74亿元人民币,相比同期上涨48.4%,毛利率增超93%。
转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只有相信趋势长期坚持才能走出低谷。平安的科技转型,经历了十多年的漫长蛰伏期。2008年平安就建立了科技公司,过每年投入收入1%用于科技研发,十多年里,平安已悄然从金融公司转型为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根据2020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较年初增加9,112项,其中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生态赋能不断破圈,平安的未来增长引擎已经发动
疫情来袭,未来的增长新动能在哪里?
波士顿咨询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让保险企业的价值更高。根据其在2019年对9个行业18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保险行业得分仅为47分,比金融机构低14.5%。而金融机构得分55。对比发现,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机构,在客户满意度,营收增长,开支减少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比如,使用AI技术的保险企业,就有客户满意度比不用AI技术的企业高43分,且费用比率能够降低5%,而传统企业则只能降低1%。
中国平安的大步前进,无疑验证了这一观点。而平安能够在两年内排名前进至全球第三,显然已经走得更远。“先知、先觉、先行”的背后,是已经深入体系末梢的数字化力量,和日渐成型的庞大生态版图。
从大医疗健康生态圈来看,平安已经构建稳定的“互联网+医疗健康”PPP(Patient, Provider, Payor)体系。具体来说,以平安好医生为用户端入口,提供的线上问诊服务、医药电商送药服务,以及根据问诊情况导流至线下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助力分级诊疗。在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抓住“医保控费”,覆盖全国70%城市和8亿多人口,为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提供控费服务、精算服务、医保账户等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接入智慧城市的G端服务,以“AskBob”智慧卫健在百余城市的落地,提升全行业数字化监管能力,推进行业合法合规发展。最后,配合底层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了一个GPPPT的全新生态模式。而这一生态圈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纳入平安的金融主业——产、寿、养老险,不仅用于丰富生态的支付端接口,也能为这些保险用户带去更为温暖的服务,利用医疗与保险的天然相关性,提升保险用户的使用频次与粘性,真正激活平安庞大的客户群体。当平安庞大的保险用户真正实现互联网流量的转化时,平安的长期价值将再度爆发。
而从金融主业来看,平安自身保险业务的科技化水平也早已领先同行。以产险为例,平安产险的全面数据化转型已经抢先一步。其以“金融+科技”“数据+平台”模式,开启产险4.0时代。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全业务的价值链,提质增效,强化风控。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实现智能营销-智能定价-智能作业-智能风控-智能理赔-智能经营。同时,以智慧大脑为平台进行端到端的业务赋能。
寿险的科技转型正伴随着新一轮的寿险改革稳步推进。作为最难啃的改革硬骨头,平安寿险改革提出线上+线下的“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模式,而科技则是拉动改革马车的动力引擎。将通过人工智能招聘、线上培训、线上营销、数据驱动活动管理、智能客服等科技手段,与整个集团的金融场景、生态场景紧密结合,实现客户服务的多元化,提升客户粘性。平安的寿险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认准了趋势,在科技化的不断推进中,必将成为平安未来长期价值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短期从来不是平安的风格,创造长期价值,回馈股东价值最大化,才是平安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