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道琼斯旗下的新闻网站MarketWatch26日报道,德国拜耳公司同意以至多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AskBio,以期在某些关键药物专利到期之前巩固其制药业务。今年,强生、赛诺菲集团、吉利德等医药企业纷纷通过收购生物技术公司以完善其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
生物医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但由于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为大众所熟悉。近年来,以合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世界前沿新兴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成果,与跨领域高新技术交叉融合。各国纷纷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争夺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领先地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领域,中国的凯赛生物正在一步步颠覆传统化学法市场,为人类打开生物制造的大门。
第三季度,凯赛生物实现毛利润1.67亿元,环比增长3.94%;归母净利润1.15亿元,环比增长30.32%。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凯赛生物业绩在第三季度复苏速度显著快于下游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公司展现出对产业链强大的把控能力。
行业龙头
凯赛生物作为全球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主导供应商,下游客户包括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国际知名企业。而曾经的二元酸市场的龙头,是以化学法生产的杜邦。2003年,凯赛生物成功突破生物制造法规模化难题,开发出公司第一个产品生物法二元酸。凭借生物制造法的优势,凯赛生物的生物法二元酸不仅质量可靠,而且一上市售价就比杜邦的产品便宜了三分之一。凯赛生物法产业化成功后不久,杜邦就将其经营二元酸业务的子公司英威达售卖给了科氏集团。
今年8月,凯赛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此次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包括金乡凯赛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乌苏技术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等项目。
10月12日,凯赛生物公告称拟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投资项目包括了24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玉米为生物基聚酰胺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和年产8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项目,凯赛生物的聚酰胺产业链条逐步拓展完善,一条千亿规模的产业版图越来越清晰。
规模化+智能化
凯赛生物是细分领域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兼具经济效益的企业,为何凯赛生物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原因在于生物法制造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生产工艺,每个环节需要不同的学科基础,最难点在于必须将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产业化,这也是制约生物制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的最大障碍。凯赛生物通过合成生物学、生物发酵、提取纯化、聚合过程和新材料应用的联合研发,突破了产品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发酵效率低、杂质去除、聚合工艺优化等技术瓶颈,实现了多个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智能化是凯赛生物给自己打造的另一条“护城河”。凯赛生物将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于研发和工业化生产,充分体现其独特的过程分析和智能控制的优势,实现生物制造过程的智能高效运行。智能化系统不仅可以降低生产和研发系统对人员的依赖,提高产品稳定性并提升生产和研发效率,还可以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效果。
长期以来,在芯片等战略领域的生产及产品标准由国外主导的现象广泛存在,在生物制造这一未来新兴战略层面领域,凯赛生物正颠覆并再造以中国为主导的全新市场,对中国而言,此举事关重大、事关全局、事关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