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7日起,猪价终于结束了半个月的快速上行,开始出现了下行趋势。但是下行之路似乎并不如预想的顺利,猪价又要再次进入企稳调整的态势。就如同11月份前半的猪价一样,在重要因素到来之前“天花板”和“地板“合力让猪价维持窄幅震荡调整的状态。这一次猪价又有演变成这一状况的趋势,只不过不同的是这一轮的整体趋势为缓步下行。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下文将逐一进行剖析。
各大养殖企业的出栏状况
经历了环保和双疫情的多重洗礼,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集中度得到明显的提高。对于生猪供给方面的研判,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关注上市农牧企业的月度销售数据,下图为四家大型养殖企业自2019年1月起的月度出栏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公司公布的商品猪出栏头数是全部的,肉猪之外包含种猪和仔猪外售的出栏总量,销售收入也是全部出栏的猪销售得到的总收入,所以经过处理得到的头均利润和出栏均重也是出栏的均值,并不代表实际的出栏情况,仅作为企业间对比的参考。可以明显看出新希望和牧原两家企业的出栏节奏明显加快,大批生猪提前出栏11月的生猪销售数量明显提高,而温氏则采取了压栏出猪的销售策略,使得其头均售价和出栏均重得到了大幅提高;正邦则是为明年的产能扩张而提前准备,减少了近一半的仔猪销售,进而使得头均售价和出栏均重得到了一定提高。
从总体来看当前各企业在完成出栏目标方面虽然有一定压力,但完成目标的可能性较高,且从出栏的数据来看前期产能扩张的效果已经开始兑现。结合农村部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生猪的供需矛盾得到较大缓解,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如无特殊状况的发生未来的供应形势将会越来越好,这也是造成猪价下行大趋势的原因。
饲料价格
之前解释过玉米为首的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对生猪养殖成本的影响。如果按照11月初的情况来看,当时计算的外购育肥模式的成本范围在25-26元/千克,自繁自养模式的成本为18元/千克。而自11月后到现在,饲料原料的价格保持了缓步上行的态势,截至12月10日,玉米的参考价格涨至为2552元/吨,豆粕和麸皮的参考价格也在3067元/吨和1960元/吨。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也使得饲料企业在12月初再一次进行了价格调整。自12月初以来,正大、正邦、双胞胎、特驱、漓源等超15家企业纷纷上调饲料价格,幅度在50―200元/吨。如果在11月初的基础上,算入饲料的价格上升,理论上生猪的养殖成本就会上升0.13~0.5元/千克。成本对于猪价的支撑作用将会加强,猪价的“地板“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当前的猪价还”离地较远“,因此”地板“的支撑作用并不会很有效的显现出来。
冻品的故事
近来公众对于冻品的态度摇摆不定。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可以对90%以上的冷链食品进行溯源;国家疾控中心也有在进行低温消毒剂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各地在对冷库进行排查的过程中也出现多起冻肉的阳性案例。以近期武汉发现的巴西猪肉为例,该批猪肉为3月27日生产,6月28日自上海洋山港入关,7月27~7.29日运往武汉,12月5日发现外包装上新冠病毒阳性。一同被发现的乌拉圭牛肉的路径则略有不同,该批牛肉为2019年12月生产,3月2日自天津港入关后,3月28日在武汉入库,12月5日被发现。而浙江台州12月11日报道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美国进口猪肩肉是11月5日从天津港入关。进口冻肉的事件频发,不仅反映在我国10月的猪肉进口量环比下降13.2%,同时公众对于冷链和冻品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11月各地屠宰企业冷库的使用率均匀明显下降。不仅是屠宰企业对于冻肉的进口分割业务开始谨慎,同时对本土的冷链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从历年对比数据中可以更明显的看出当前的猪肉消费,甚至肉食消费上市场更加偏于鲜品而非冻品或冷链运输产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生猪价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各地屠宰企业冷库的库容使用率对比
结论
综合以上的因素分析,近期的猪价和肉价虽然会回归到下行的大趋势中,但是由于支撑因素的存在会重新进入震荡调整的模式当中。11月时,打破“天花板“的因素是腌腊需求的到来,结果就是12月上旬的大幅上涨。现在来看击穿”地板“的因素是储备冻肉的投放或生猪的集中出栏。至于先到来的是储备肉投放还是生猪的集中出栏,或者导致生猪集中出栏的原因是企业为了完成目标,还是前期二次育肥的冲击,现阶段对局势的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上述的因素出现之前,猪价仍将维持这种拉锯调整,缓步下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