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委联合推动物流包装绿色转型 “箱箱共用”成趋势
04-28 17:30 星期三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消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有关要求,加快推进物流包装绿色转型,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将在全国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周转箱。

相关分析认为,自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意见的通知》以来,各地均在急速落地推进。

此次八部委通知公布的举措,可谓直击物流包装行业绿色转型的痛点难点。通知指出,中国将从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周转箱的重要意义、加快完善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体系和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方面入手,大幅减少一次性包装物用量,实现物流包装可循环、减量化。

被忽视的工业包装污染

2020年,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的快递业务量833.7亿件,全国日均业务量超过2.4亿件。如按业内每个快递包装0.2公斤的标准计算,2020年我国全年的快递共产生了1600多万吨的包装垃圾。

从整个物流包装占比来看,个人消费的快递包装只占一次性包装行业的小部分。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的一次性物流包装物,比如钢材、纸浆、木材、塑料等材料,总计大约3000余万吨。由耗材数量可以推测,工业供应链中的物流包装也早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在这一领域繁荣的侧面,然后长期以来,工业包装污染缺被严重忽视。

工业一次性物流包装每年产生带有污染物的废弃物约为1600万吨,占城市所有废弃物体积的25%、重量的1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工业供应链过程中的包装浪费量是个人消费端成品包装浪费量的5倍以上。

“箱箱共用”或成趋势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包装市场,市场参与主体数量众多,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183家,在细分领域中,塑料包装材料企业超1500家。但涉及全领域、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低。更少为人知的是,早有一家企业以超前眼光率先战略布局,并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物流周转箱高效循环体系。

受多家资本热捧的“箱箱共用”一直专注智能包装设计与制造,运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物流包装循环共用。公司凭借全行业物流包装、物联网、循环管理SaaS等综合研发能力,以及一箱一码、箱货共管、AI辅助决策等创新技术,为散装液体、汽车配件、生鲜冷链、生物医药等行业定制物流包装循环服务,目前已形成一整套物流包装行业的智慧化物联网管理体系。能最大限度降低一次性物流包装物所带来的危害和浪费。

通过20年的产业实践,箱箱共用已构筑较深的“护城河”。在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0年,箱箱共用拥有全球发明专利总数796项,中国发明授权专利95项,PCT国际申请113件,已有90件发明专利在美英德等多个国家授权,具备各行业智能循环物流包装研发和低碳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其在智能循环物流包装领域的专利保有量已居世界第一;在客户口碑方面,已有近2000家国际国内知名的散装液体、汽车配件、生鲜冷链、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都选择了箱箱共用。其中不乏博世、欧莱雅、沃尔玛、中粮、强生、伊利、长城汽车、万华化学、盒马等多家头部品牌。

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0年底,箱箱共用已在全国200个城市部署了30个中心仓、2000家上下游服务网点。

“碳中和”下新风口

在全球主流经济体民意共振下,碳中和被确认为“人类选择的未来”。这场能源变革亦将牵引物流包装产业也将由此进入以数字化和去中心化为特征的循环包装3.0时代。在不久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定制专属包装循环服务,寻求供应链减碳方案,设定“净零排放”目标,物流包装产业去中心化、数字化趋势已不可逆。

据了解,箱箱共用2020年通过提供高效循环包装服务,为社会节省碳排放量近25万吨(数据引自《绿动资本2020年度碳中和及绿色影响力报告》),预计到2030年将为社会累计减排800万吨。随着国家金融支持碳中和政策的逐步明确,这些实践、成绩以及预期不但可为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也必将产生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头豹研究院预测,未来物流包装材料呈现产品多样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物流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以6.5%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保持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其市场规模可实现9098.2亿元。而未来,伴随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愈加受到中国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致力于减少 资源浪费、促进物流包装材料循环使用、生产可降解物流包装材料的企业将更具发展前景。

系列政策出台不仅对物流循环包装产业形成利好,未来低碳供应链需求将持续上扬,2021年或将成为行业投资的窗口期。已有多家机构均成立了碳中和产业基金,锦缎研究院分析,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碳”理念驱动下,物流包装将成为服务碳中和的“基础设施”。

站在碳中和新周期开启的历史“风口”,驰骋在碳减排的产业物联网全新赛道,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低碳科技公司将加速崛起。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