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1年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7%。对此,广发证券点评如下:
外汇准备金率调整的历史及其背景: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通知》,决定从2005年1月15日起,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后于2006年9月15日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至4%,后又于2007年5月8日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至5%。当时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是外汇占款大幅流入以及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04~07年是WTO后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出口占比持续提升、经济增速和体量大幅增加背景下的汇率体现。
影响机理:提高外币准备金率本质是增加金融机构被动持有外币存款资产要求,这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向居民和企业购汇的意愿,另一方面提高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的意愿,最终降低金融体系的外币信用杠杆率,减少外币信用派生能力(见附录),从而减少外币信用扩张带来美元回流的结汇压力 。换个视角,这相当于收紧国内金融体系的外币流动性,外币利率提升,增加外币吸引力从而减少结汇压力。
政策信号:近期市场关注人民币升值,并对央行放弃汇率干预目标有所讨论。央行引导升值这一逻辑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这一政策面前已经被证伪。这说明前期升值主要还是基于出口景气和货币政策的基本面因素,而不是央行主动引导。
政策影响:根据央行披露数据,4月末金融机构负债端外汇存款约1万亿美元,其中境内外汇存款约0.65万亿美元,提升2个百分点外汇法定准备金率,大概锁定境内美元流动性200亿美元,量级上有限。中长期看汇率趋势本身是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决定的,从04~07年历史看,当时政策并没有扭转升值趋势。但短期来看,动用重启十多年未用的政策,能打消市场认为央行引导升值的预期,避免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自我强化加速。
投资建议:一般为应对升值,可以选择收紧外币,也可以选择放松本币(人民币)。本次央行选择了收紧外币,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继续放松本币的意愿较低,预示着如果通胀继续超预期,国内货币宽松期可能即将过去,利率将回升,银行板块将再次迎来配置的机会。
风险提示:(1)疫情反复超预期;(2)全球通胀预期失控;(3)财政退出幅度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