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历史建筑: 从英国室内网球场和中国汉代足球场说起
06-12 15:36 星期五
邱笑羽 俞菲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自古至今,体育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更是占据重要位置,这些类别的历史建筑因此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体育建筑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拥有建筑史上知名的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古罗马的体育场为圆形或椭圆形,观众台采用骨架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是古罗马大角斗场。欧洲中世纪时,体育运动衰落,及至19世纪初再次复兴,体育建筑得以重新发展。



我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具有自身特点,如球场、武厅、体育场馆等,20世纪初开始兴建现代体育建筑。


与西方重视对抗性和竞争性的体育建筑相比,我国古代由于社会等级森严,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且重文轻武的思想较重,比较强调体育活动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因此体育历史建筑具有较多观演建筑的空间特征。


英国体育历史建筑剪影


室内网球、壁网球和壁球


作为草地网球的前身,室内网球或者说皇室网球被认为起源于11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修道院。英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室内网球场,即为亨利八世建造的汉普顿室内网球场(始建于1625,于1661年改建;一级保护建筑)。


室内网球


室内网球这项运动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复兴,而现在正历经第二次复兴。


在全球44座室内网球场之中,英国占到了其中26座(由23个俱乐部经营)。其中包括位于沃里克郡的雷明顿室内网球俱乐部(1846,J.G. Jackson,俱乐部的房间和阅览室建于1848年)、索尔福德的曼彻斯特网球俱乐部(1880,G.T. Redmayne),两者均为二级保护建筑。


雷明顿室内网球俱乐部


有些球场也建在乡村别墅中,有时也会建在古老的历史球场遗址之上,像是伊斯顿内斯顿住宅(北安普敦;二级保护建筑)或是与新的房屋相结合,比如位于纽卡斯尔的球场(1894 F.W. Rich;二级保护建筑),该球场中还包括为专业球员而设的两层高的公寓。


伊斯顿内斯顿住宅


室内网球的衍生运动包括壁网球,因此也有一些壁网球球场位于上文提到的雷明顿和曼彻斯特的俱乐部,以及一些乡村别墅中。如位于埃平的二级保护建筑Copped Hall(1896,C.E.Kempe)。


其他的还有一些位于公立学校和军事建筑之中(例如富尔伍德驻军地,普雷斯顿市,1842-8)。


Copped Hall 现状


壁球是由壁网球演变而来的,与壁网球相比,在壁球之中使用的球更柔软,而球场也更小。而史上第一个专门建造的壁球场是19世纪60年代,建于哈罗公学之中。


壁球这项运动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各大学的保留项目,直到20世纪初,它开始在俱乐部和军队之中流行。


同时,壁球场开始被纳入英国的乡村别墅中,例如1911年发现的位于萨福克的一级保护建筑——艾克沃斯住宅之中的壁球场。



要区分传统壁球场和壁网球场,对那些不熟悉这些运动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壁手球


作为中世纪室内网球的一项衍生运动,壁手球中使用的是球员带着手套的双手而不是球拍。


早期的壁手球是在教堂之中,与墙壁对打,证据就是在教堂窗户上发现的保护模具,例如位于萨默塞克的一级保护建筑——马托克圣公会教堂,这样的形式有时也被称为手球,时常会与西班牙的回力球联系到一起。


马托克圣公会教堂


在英国西南地区有许多壁手球塔或是壁手球墙,这些建筑是由4-12m高的一系列扶壁支撑的独立墙体组成的。这是一种玩手球的流行方式,大多位于公共房屋的旁边。


后来维多利亚版壁手球,或被称为伊顿、温彻斯特壁手球或墙手球,主要是流行于公立学校,在三面覆盖的球场之中进行,比如位于切尔滕纳姆学院的一些体育场馆。


体育中心


体育中心即现在俗称的“休闲中心”,是一种相对现代的建筑类型。


第一个体育中心开设于1964年,位于埃塞克斯的哈洛。


但更雄心勃勃的,是同样开设于1964年、位于西德纳姆的水晶宫国家体育中心(二级保护建筑)。该体育中心设有一个165英尺(现50米)的水池,是单独为潜水和相关教学活动所设。相邻的有一个田径体育场,后来扩展到16500个席位。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建长立平,其例有常,

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其中前16个字说的就是当时的球场——球场是方形的,四周筑有围墙,受传统阴阳之道的影响,讲究天圆地方,建筑对称。


但对“二六相当”一说,有不同的理解,一说每边上场12名球员,一说每边各有6个鞠室(后世的球门由此演变而来)。


汉代足球场设计已考虑到观众的因素,出现现代体育场必不可少的“看台”。这种看台一般是皇帝、大臣、贵族等坐的地方,相当于如今的“主席台”或“检阅台”。


2. 唐代多用途综合体育场


唐朝皇家宫苑里多建有体育场,如长安宫城内的球场亭、西苑的梨园、大明宫的东内苑、麟德殿、清恩殿、飞龙院等处,都有球场供帝王贵族打球。


在唐朝,新科进士还有“月灯阁下打马球”的风俗。月灯阁是专为赏月观灯而修的一处建筑,在长安城南,附近建有马球场。


唐代已出现多用途的体育场馆,如在西苑内的梨园球场,里面还常举行其他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春天,皇家便在梨园球场举办了一场侍臣拔河比赛。唐睿宗李旦“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


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初的中国唐朝,在李柷(唐哀帝)当皇帝的天祐二年,时为宣州观察使的杨渥就曾在“灯光球场”上打球。


唐代的灯光球场,宣州观察使杨渥在此打球


3. 宋代“全天候”球场及大型水上运动建筑“水殿”


到了宋朝,还出现了防风雨的球场,这相当于现代全天候室内球场,不管刮风下雨,里面都可以正常训练、比赛。为了满足正常比赛的需要,讲究的球场准备有遮风避雨工具。


据宋岳珂《桯史》卷二“隆兴按鞠”条,宋孝宗赵昚在宫中球场打球时,“虽风雨亦张油帟,布沙除地。”从中可以看出,宋孝宗球场防雨设备是“油帟”,就是一种能挡风防雨的高档帐幕,晴天时则撤去。


宋代“足球场”(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不仅有传统的体育场馆,还出现了大型水上运动建筑“水殿”。


水殿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场馆,故又称“临水殿”,在唐朝时,水殿是一种用于龙舟比赛的观赏设施,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北宋张择端绘《金明池争标图》中的大型水上运动中心


宋朝的临水殿与金明池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水上运动中心。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体育馆


1.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国家体育馆(鸟巢)


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像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国家体育馆内部图


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2.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是第29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赛场之一,其建筑外轮廓为不规则的椭圆形,状如水滴,因而又被称为“水滴”。以金属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明亮夺目的银色“外衣”线条飘逸流畅,使这个场馆有着水滴一般的晶莹感。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鸟瞰


让人惊叹的是,这座场馆临水而建、依水而起,四面被一汪碧水所包围,远远望去,这座场馆就像在水中溅起的一颗水珠。


体育场银光闪闪的曲面由外弧里弧共896条圆弧、近万个节点合成而成。屋面采用了聚碳酸酯板材智能化屋面系统,自上而下分为顶层阳光板、中间层金属板和临地面层高墙玻璃三个部分,具有很高的透光率及重量轻、抗冲击、隔热、防结露、节能等特点,与相同厚度的传统板材相比,可节省25%的能源。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内部图


在体育场的设计中,处处可见体育场的设计主题:生命之源——水。体育场6万个观众席位被分为上下两层,共63排。而坐椅在颜色的选择上则采用深蓝色,中间镶嵌波浪状浅宝石蓝色调,充满动感的曲线像海浪一样环绕着整个场馆。


“它象征着天津儿女的母亲河——海河。”项目设计者这样诠释他的创意。


3. 上海体育场


上海体育场,又称“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它的鲜明特点是大跨度、大空间,其外形既充分展示了体育运动的力度和气势,又体现了简洁流畅的整体风格,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


上海体育场鸟瞰


这座跨世纪的大型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外环圆形、内环椭圆形、呈波浪式马鞍形的整体结构,尽可能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视线质量。场周围宽30米,长1000米的巨大平台,则保证了观众疏散时道路畅通。


当年体育场设计者将宾馆、包厢、裙房等设施纳入总体规划方案,为以后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上海体育馆内部图


观众席上方采用马鞍形大悬挑钢管空间屋盖结构,覆以乳白色薄膜材料,面积为3.6万平方米,主席台正上方的一根最长单臂悬挑梁长73.5米,为世界建筑史之最。


特别是体育场内第一块种植于黄沙之上的沙土草皮,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从美国引进来“高羊毛”和“早熟禾”两种草皮,地下安装了排水系统,足球场上一片葱绿。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SJTU-IRCAHC"授权转载。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