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海上第一名园和它的“世外桃源”
09-04 15:24 星期五
薛理勇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清末署名颐安主人《上海商业市井词》:“张园西去到愚园,游客曾经载酒樽。楼阁参差犹昔日,如何裙屐少临门”。


词中所谓的“张园”和“愚园”是清末民初上海两大著名的娱乐性花园,而且都在沪西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其中又以张园的名声最大。


百年前的张园入口


张园的缘起


在1899年前,上海公共租界的西界在泥城浜,就是现在的西藏中路,出了泥城浜就是中国地界,这里是农村,一派田园风光,当然,农田的价格低廉。


据记载,早在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叫做格农(Grone)的侨民,在静安寺路向农民买下了20余亩土地,办了一家种植场,主要种植花卉,向侨民销售。


由于规定外国人只能在租界里居住,于是,这个花园被上海道台取缔了。


1882年,一位叫张鸿禄的无锡人买下了花园,人们称其为“张家花园”、“张园”。


张园主人张鸿禄


在“海上闻人”袁祖志的建议下,张鸿禄决定把自己的花园改造为开放性的娱乐性花园,于是,张鸿禄又出资购进了相邻的土地,使花园面积扩大到70余亩,袁祖志还为花园取名为“味蒓园”。


张园一角


“蒓”就是“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的叶子,是江南著名的水生蔬菜,所谓的“味蒓”,就是“品味莼菜”的意思。


《晋书·张翰传》中记载:张翰,字季鹰,苏州人。在洛阳当官,当时政局混乱,战争不断,张翰意识到,在这样的局势下,继续当官,可能会落到一个身败名裂的悲惨结果,于是“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就是茭白)、蒓羮、鲈鱼鲙”,找了一个借口,离开官场,退归林下,回乡“吃老米饭”(沪语俗语,是“吃老本”的意思)了,于是,成语“莼鲈之思”、“莼羹鲈脍”比喻思念家乡而辞去官职。


张翰姓张,张鸿禄姓张,张翰是苏州人,张鸿禄是无锡人,也算是“一千年前是一家人”,张鸿禄以“味莼”表达了与“祖先”张季鹰同样的心情。


张园里还有一个叫做“烟波小筑”的景点,《新唐书·张志和传》中说:张志和“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16岁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因事贬为南浦县尉,后来回老家,不再出仕,混迹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显然,这个“烟波小筑”也寄托了张鸿禄退归林下的心态。


袁祖志还帮助张鸿禄在“味蒓园”设计了许多娱乐项目,里面有抛球场(地滚球,就是现在的保龄球)、弹子房(桌球,就是“斯诺克”、“开仑”)、剧场、照相馆、动物园、茶室等。


张园安垲第楼下的露天茶座

张园内开设的照相馆


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以西式为主,当时的上海,没有对中国人开放的花园,于是张园开张后,立即成为上海著名的花园。


张园当时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


当然,近代许多西方的娱乐活动也最早出现在张园,以后向其他地方传播。如孙宝瑄《望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五日记:“夜诣味蒓院,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这是中国第一次关于放映电影的详细记录。


张园电影院广告


在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六日的日记说:“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车作轮形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圆二枚,则许登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若甚危险,其实无妨也。”此就是现在的“激流勇进”。


张园游乐设施——激流勇进

张园游乐设施——过山车


有恒洋行和安垲第


张园内最著名的地方当推“安垲第”,实际上它是一幢建筑,许多户内的活动在“安垲第”进行。


“安垲第”是英文“Arcadia”(今通译为“阿卡迪亚”)的音译,据说也是袁祖志取的名字。


“安垲第”是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山区,古代居民的牧歌式生活,它在古罗马的田园诗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被描绘为希腊的世外桃源,所以,所谓的“安垲第”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而张园的“安垲第”,就是进入上海最早的建筑事务所“有恒洋行”设计的。


张园“安垲第”


英商有恒洋行由执业建筑师惠特菲尔德(Whitfield)与金师密(ThomasWilliam Kingsmill)合伙创办于19世纪60年代初,根据目前保存到的资料,它也许是外国人在上海或中国创办的第一家西方建筑设计事务所,洋行的英文名为“Whitfield & Kingsmill”,就是以创始人惠特菲尔德和金师密的名字命名的。


上海开埠后,进入上海的洋行大多会取一个绝对中国化的行名,“Whitfield & Kingsmill”也不例外,取中文行名为“有恒洋行”,还以英文拼音把“有恒”写作“Yuhang”。


以后由于合伙人的变化,有恒洋行的英文名称几经改变,前后叫过Kingsmill ,Thomas W.;Kingsmill,Gerald等,但是中文行名始终不变,一直叫做“有恒洋行”,确实是始终如一,永恒不变。


“有恒”就是持之以恒的意思。《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恒者,斯可也。”大意是:完美无缺的人,我真的还没有见到过,如果能够见到能够持之以恒的人,已经不错了。我想,这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取名为“有恒”,表示了他们的信念和决心,就是持之以恒地为客户服务。


有恒洋行拥有一大批早期来华的建筑师,不少建筑师在有恒洋行工作一段时间后独立开业,所以,有恒洋行培养了一批上海早期的建筑师。


英商有恒洋行在上海留下的作品不多,外白渡桥是其代表作之一


1910年,金师密逝世,有恒洋行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约1913年歇业。


有恒洋行的行址几经搬迁,先后在四川路、香港路、北京路、汉口路经营,约20世纪初迁虹口吴淞路,这里刚筑成的一条马路即以有恒洋行的中文拼音名称命名为“Yuhang Road”,中文名就是“有恒路”,1943年改为“余杭路”。


40年代余杭路街景


“安垲第”建筑早已经拆除了,谁也没有见过“安垲第”的“庐山真面目”,不过,上海市城建档案馆藏有“安垲第”的原始设计图纸,上海也留下了不少“安垲第”的历史照片。


张园“安垲第”旧照

1913年地图,同孚路是现在的石门一路,斜桥弄是现在的吴江路,左侧的虚线是规划中的慕尔鸣路(茂名路),其东侧的十字形就是“安垲第”


“安垲第”是二层西洋建筑,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一侧为三层塔楼,有尖顶,张园免费向游客提供登楼活动。当时,沪西还是农村,登斯楼也,可以远眺一派田园风光,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登高点。


张园“安垲第”近景

张园门口候客马车排长队


许多户内的活动设在“安垲第”,当然,把房间重新分割,“安垲第”也成了会议室、演讲厅。


据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897年12月6日),上海道台蔡钧夫人假座“安垲第”召开大会,商讨和号召“讲究女学,师范西法,开风气之先”,到会者122人,其中有包括康有为之女康文涧、梁启超夫人李瑞蕙等56位中外妇女代表,当时的记者感叹说:“此诚我中华二千年绝无仅有之盛会也,何幸于今日见之”。


1897年12月6日,上海道台蔡钧夫人在张园安凯第召开“妇女代表大会”


当然,进入20世纪后,张园所在的地区已经被划入公共租界,“张园剪辫”、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等,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运动发生在张园,于是张园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和地名。


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在张园演讲《地方自治》(左为黄兴,右为孙中山)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张园摆擂台比武,上海人邀请霍元甲前来对决,奥皮音自知不敌,不告而辞。霍元甲不战而胜,威名远震。此为张园比武告终后,霍元甲与徒弟合影留念

张园举行慈善义卖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它的西界伸到了静安寺,租界的城市建设很快,没过多久,静安寺路沿线就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土地的价格节节攀升。


1918年地图,张园在同孚路(石门一路)东,静安寺路与威海卫路之间


同时,20世纪后,如“新世界游乐场”、“大世界游乐场”等新的游乐场大量出现,对张园的娱乐性花园冲击极大,张园显得落后而衰败,张园经营维艰,就将土地分割后出售,这里成了一个住宅区。


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说:“张、愚二园,今已堙没不存”。


1919年3月,张园被拍卖易主,房地产商购得后纷纷建造石库门里弄住宅。原来的张园虽已消失,但人们仍然习惯称这批石库门建筑群为张家花园

张园永宁巷石库门建筑立面测绘图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张园颂九坊11、15号宅立面测绘图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张园地块列入风貌保护区,如今,张园的旧区改造已经开始,这里许多的老房子会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会得到合理使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上海的一个新地标。


现在的张园石库门里弄,正在进行旧区改造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ID:SJTU-IRCAHC)授权转载。文章发表于《静安档案》。原文略有改动。
部分图片来源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