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弃兵》:体育世界里的童话故事
12-08 14:57 星期二
马毓梓 体育圈人

“国际象棋天才”“嗑药酗酒”“自我毁灭”,这是她身上的标签。但当她战胜棋王成为棋王,战胜自己成就自己的那一刻,她就是这黑白格间唯一的“女王”。



“1、d4,d5,2、c4” 这就是“后翼弃兵“,一种常见的国际象棋开局法。白棋选择舍弃皇后侧翼的兵,来换取棋盘中心位置,从而获得局面的优势。


The Queen’s Gambit,中文译名《后翼弃兵》。这部Netflix(奈飞)在今年十月推出的新剧,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贝斯哈蒙的国际象棋“天才少女”,从成长到成名的故事。女主贝斯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战胜“大魔王”,夺得世界冠军的热血情节,让这部剧被定义为一部体育题材的“大女主“剧,一部“爽剧”。

 

豆瓣评分9.1,甚至在开播时一度冲上9.3;上线后28天,在全球6200万户人家播放,成为Netflix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固定剧本迷你剧集;在Google浏览器上“如何下国际象棋”的搜索量达到了9年以来的最高峰……

 

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一点,《后翼弃兵》火了。然而,这部此前并不被看好的小众运动题材短剧,为什么会成为“爆款”?


不懂规则,依然“爽”


富有节奏感的下棋动作,外加专注犀利的眼神,配以旋转多变的镜头和压迫感十足的音乐。即便不懂国际象棋规则,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依然可以让观众,无障碍地享受到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沉浸式国际象棋体验。



“我看不懂国际象棋,但我喜欢看这部剧。”这是网友们的普遍评论,并且关于这部剧的剧评,各大媒体人也将笔墨更多地放在,除了国际象棋以外的其他方面。

 

但是,如果这部以国际象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其运动规则本身,也就是棋局战术、棋子走位等专业知识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它还依旧会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吗?答案显然是:不会。

 

所以,一部体育题材影视作品,能够爆红“出圈”的基础,就是尽最大可能完善其专业性。就如同一部古装剧,细致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服饰、餐具、礼仪等资料。在制作上体现出足够的用心和专业,才会让观众产生更多除“基础知识”以外的思考,并由此来获得更好的口碑。

 

为了保证制作的精良,《后翼弃兵》的主创团队,邀请到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和一位纽约市的国际象棋教练布鲁斯·潘多尔菲尼担任这部短剧的顾问。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棋坛巨无霸”卡斯帕罗夫


并且,剧中所有国际象棋比赛和棋局,都是由这两位专业人士和主创团队一起,经过严密的设计而诞生,甚至有些经典棋局,更有原版的历史考证。

 

例如,女主角贝斯击败哈里赢得肯塔基州冠军的那场比赛,来自于1955年在拉脱维亚里加的一场对决;她最后一次打败本尼的比赛,实际发生在1858年的巴黎歌剧院;全剧的最后一场比赛,贝斯与博格夫的总决赛,实则是在1993年瑞士贝尔举行的。

 

除了比赛和棋局的设计,饰演棋手的演员们,也都经历了国际象棋大师对他们的专业训练。“我们下棋的动作要像机关枪一样,非常熟练和快速,并且充满杀伤力。”女主角贝斯的饰演者泰勒-乔伊,在接受《Chess Life》杂志采访时透露,“经过专业的训练,我也形成了自己的走子风格。”可能是因为接受过舞蹈训练,在泰勒-乔伊看来,移动的棋子就好似在棋盘上跳舞,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然这么说有些牵强,但至少有了专业的内容和技术作为基础,制作团队也有更足的底气,将更好的情节内容注入表演,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后翼弃兵》。

 

看下棋,爽;看剧情,依旧爽;然而,如此之“爽”的前提,就是够专业。


男女平权,“理想”化


不过,所有“爽”剧的缺憾之一,就是“理想化”。


贝斯哈蒙,国际象棋天才少女,战胜男棋手,获得世界冠军,赢得所有男性的喜爱和尊重。这就像一个“童话”故事,寄托着原著作者对女性棋手的期待,和男女平等的向往。

 

但童话永远只是童话。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当今棋王卡尔森说:“《后翼弃兵》有些不符合实际。”


当今棋王——1990年出生的天才棋手卡尔森


现实是异常残酷的,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位女棋手通过战胜男棋手获得世界冠军,哪怕是职业生涯只参加男子赛事的唯一女棋手——朱迪特•波尔加。这位被称为“外星少女”的世界第一女棋手,她职业生涯中,等级分最高排名曾进入男子前十,但距离世界冠军,依旧遥远。

 

另一位中国“棋后”侯逸凡,16岁登顶棋后宝座,同样是天才型棋手,但2600+的女子第一等级分,在男棋手中,也只能排在80名左右。


世界第一女棋手——朱迪特波尔加


剧中,哈里曾经拿贝斯和保罗墨菲(美国人,19世纪最伟大的棋手)作比较,但其实除了两人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外,贝斯在其他方面并不像墨菲。


然而,她的经历却更接近于另一个冠军——鲍比费舍尔,准确的说,她更像是一个女版本的鲍比费舍尔。

 

鲍比费舍尔,美国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国际象棋天才棋手,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一个活成美国英雄后,被美国通缉的偏执狂,一个64岁时在冰岛去世的伟大棋手。


陨落的国际象棋天才——鲍比费舍尔


同样是美国人,同样年少成名,同样喜欢独处并且精神不稳定,同样喜欢进攻型战术,同样学会了俄语,同样打破苏联的垄断获得世界冠军……

 

在贝斯的身上(除了药物控制),可以找到太多关于费舍尔的影子。

 

但讽刺的是,现实中的鲍比费舍尔却对女性棋手十分“不屑一顾”,哪怕他国际象棋的引路人是他的姐姐。

 

在1963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女棋手都很糟糕,可能因为她们没那么聪明。”

 

这种男棋手对女棋手的“歧视”,是国际象棋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大部分女棋手也认可,这种因性别不同带来的差距。不少国际象棋圈内人都默认:“如果一个女棋手,不是天才,但想要进步,就去找一个男棋手帮忙吧。”

 

“男帮女”这个国际象棋圈内不成文的惯例,在剧中也有所体现(虽然这些男人都是她的手下败将)。


剧照——帮助贝斯分析棋局的男人们


关于男女棋手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棋后侯逸凡,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1.学棋人数,男性多于女性,按照金字塔理论,顶尖的高水平男棋手出现的概率也会更高;


2.体能差异,男性的体力要好于女性,长时间的比赛,体能直接影响头脑的清醒和失误的多少;


3.男女大脑构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男棋手可能比女棋手更能保持客观冷静。

 

所以,基于男女水平的不同,国际象棋这个原本男女混赛的项目,也单独举办了女子比赛。但女子比赛的冠军只能叫“棋后”,而“棋王”只属于仍为混赛的男子比赛冠军。并且女子比赛的奖金,比男子要少得多。


中国棋后——侯逸凡


关于男女比赛奖金不同,这个体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几年“男女平权”“同工同酬”等声音不断响起。但除职业网球界响应号召,并正在变革外,其他的项目依旧无动于衷,大众对于这两个名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女子比赛没有男子比赛精彩,为什么还要同酬?”“能挣多少,是市场决定的,不该人为决定。”“男运动员的身体对抗,女运动员能比吗?同工了吗?就要同酬?”……

 

在无数质疑声和客观事实影响下,体育界理想化的“男女平权”,必定无法很快实现。但通过《后翼弃兵》这样理想化的影视作品,用一段“童话故事”来表达美好的愿景,也未尝不可。


美苏冷战,引“解读”


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身上承载着一个特殊时代的印记;一部影视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将它赋予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并能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后翼弃兵》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导演将整个故事放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美苏冷战”。

 

上文提到,女主角贝斯和现实冠军鲍比费舍尔的相似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两人都会俄语。

 

现实中费舍尔学习俄语,是为了看懂苏联出版的国际象棋书、报刊和杂志。因为在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封锁了媒体,美国也不会翻译任何有关苏联的出版物。那时处在国际象棋领先地位的苏联,掌握着最先进的战术,所以为了提高棋艺,费舍尔学会了俄语。

 

但剧中,女主贝斯学习俄语,只是因为要与苏联棋王博格夫对战,希望听懂他和团队之间的对话。原因很简单,并不涉及冷战。


剧照——贝斯 VS 博格夫


其实,剧中大部分的剧情,亦是如此。发生在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切,好像又与这个时代没什么关系,就如同贝斯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棋手。”

 

导演如同站在了“上帝”的视角,融入政治背景的同时,却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输出。

 

但走出剧情,站在另一个的视角,来看这部剧和冷战的关系,又会发现,正因为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感受到的“一切无关”,才会变得如此特殊;也正因为这个时代的特殊,在没有明确的对与错中,才会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更多的解读。

 


一部好剧,不是输出什么,而是引发什么。《后翼弃兵》做到了。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体育圈人”(ID:sportsjob)授权转载。原文及标题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