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群被称为最健康的人,他们既不举铁也不参与跑马拉松,甚至未曾踏足健身房。整理家务、打扫庭院的佛系健身构成了他们的每日运动。
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到日本的一些偏远的岛屿上广泛分布这些全球最长寿的人,在这些地方,百岁老人很常见,除却高龄以外,他们患慢性病的几率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些高龄人群聚居之地被称为“蓝色区域”(blue zones),他们的佛系健身日复一日。
但是,与“蓝区”人民自然健身相反的现象是,随着健身氛围的日益浓厚,人们对运动与饮食习惯更多的关注正如滚雪球一般将健身推向极端。全力以赴All or nothing的极端健身哲学兴起。例如,每日必须达到固定运动时长与卡路里消耗,否则便满是愧疚自责。如果不够痴迷,就意味着懒或是放任自己。健身成瘾成为导致国民幸福度下降的新因素。
健身正从一种追求健康的方式到上瘾而影响身心健康,背后原因在于生理上持续追逐运动快感导致耐药性提高,也反映着社会焦虑渗透到了健身领域,更有社交媒体中将健身概念的平均值拔高,推动其一步步走向极端健身。全力以赴All or nothing看似是一碗励志热血鸡汤,却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蓝区人民的自然运动需要大量时间,但极端健身同样不可取。因此对于更多人而言,周末的佛系健身也能保持健康,即使每天只有10分钟的运动量也能让身体受益,在周末完成一周的运动量与每天定时定量运动能够收获同样的益处。
佛系健身是他们的健康秘诀
蓝区一词源于Gianni Pes和Michel Poulain在《实验老年学杂志》中所做的人口统计工作,他们将撒丁岛的努罗省确定为男性百岁老人最集中的地区。
当两人瞄准长寿村群时,他们在地图上画出同心的蓝色圆圈,并开始将圆圈内的区域称为“蓝色区域”。随后,Dan Buettne拓宽了这个术语,提出全球范围内共有5个比较典型的“蓝色区域”,它们分别是意大利的撒丁岛、日本的冲绳、尼科亚群岛的哥斯达黎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罗马林达和希腊的伊卡里亚岛。“蓝色区域”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佛系健身。
全球范围内5个比较典型的“蓝色区域”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比如在希腊的伊卡里亚岛上,有1万人的寿命比美国人长8到10年,他们的心脏病发病率只有美国人的一半,癌症发病率要低得多,而且较为特别的是几乎没有痴呆病例。
Dan Buettne团队与《国家地理》合作,就“蓝区”的长寿现象进行了研究,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蓝区”的人们具备如下特质:自然运动、怀有使命感、减轻压力的例行仪式、8分饱原则、植物性饮食、每日适量的红酒、归属感、家庭优先原则、健康的社交网络。
“蓝区”的9大长寿特征
除却8分饱、植物性食品与适量红酒,以及拥有健康的社交网络等已被众做周知的健康方式外,“蓝区”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健康秘诀。
该研究指出,就社会属性而言,拥有使命感帮助“蓝区”老人额外增加了7年的寿命,每月参加四次信仰服务带来的归属感将增加4到14岁的预期寿命。在家庭方面,蓝区人会把家庭放在首位,他们与年老的父母或者祖父祖母一起或相邻居住,给伴侣承诺,给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爱。这些行为将给他们增加3年左右的预期寿命。
撒丁岛
压力的集聚会带来慢性疾病,对此,“蓝区”人民还有着减轻压力的例行仪式。如在日本冲绳,大家会每天花上几分钟时间祈祷与缅怀祖先,撒丁岛地区则是有着Happy Hour这样的日常仪式实现压力的释放。
在运动健身方面,“蓝区”老人们不举铁,不跑马拉松,也不去健身房。取而代之是自己种植果蔬,在处理日常家务活时也不用便利性的器械,用自然环境去推动他们不断运动。一项针对撒丁岛“蓝区”中男性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寿命更长与饲养牲畜、在山上的陡峭山坡上生活以及步行更长的工作距离有关。
佛系蓝区之外是全力以赴的极端健身
跳出蓝区看到的是当下愈演愈烈的极端健身,要么不做,要么尽全力,All or nothing的健身哲学似乎颇为热血。然而以美国为例,在19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显示,美国的幸福排名指数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effrey Sachs指出,幸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成瘾,其中除了酒精毒品外,强迫性健身与饮食也成为成瘾新成员。
健身成瘾的背后从生理上来看源自持续追逐运动快感而产生的耐药性。当长跑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剧烈运动时,大脑会充满多巴胺和其他类似阿片类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愉快的兴奋状态。但如果一直在训练,人体将对这些化学物质产生耐受性,于是过去30分钟后的愉悦感现在需要45分钟。
同时,如今健康理念充斥着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上传了数千万条相关帖子,其中许多都美化了人们热衷于锻炼的方式。社会比较学指出,当把自己与他人对比时,会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比较,只有当取得平均效果时才能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在极端健身中,博主们精心制作的图文常常让这种平衡丢失。于是对健身的认知会转移至触不可及的高地,并认为个人处于垫底状态。
图片来源:Instagram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成瘾也是社会焦虑在运动健身领域里的渗透,“休息一天就会武功全废”源自人们将健康过度与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挂钩而带来的不安全感。正如教育广告里的焦虑营销:我们正在教育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不健身似乎暗含着与其他人相比而言,不够主动积极、没有抓住当下、不够健康聪慧、没有活力。
苗条纤细、积极向上、生命力、吸引力、强壮、抓住当下、积极参与和头脑灵活,本指身心健康的健康一词,内容被无限扩大化。All or nothing看似热血,实则是对健康概念的异化。
周末健身,在佛系中保持健康
极端健身被异化,像“蓝区”人民一样自然运动对于被束缚在办公桌前的当代人而言,似乎可行性也并不高,其实偶尔锻炼也能保持健康。和硬核的自律健身相比,想练就练的“佛系健身”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当下社会频繁可见的是工作日无时间,只能休息日健身的“周末战士”。
拉夫堡大学在2017年做了一项旨在研究“周末战士”和其他体育活动模式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即使每天只有10分钟的运动量也能让你的身体收益;在周末完成一周的运动量与每天定时定量运动能够收获同样的好处。
图片来源:jama network
此次研究共有63591名成人受访者,8802人死于各种原因,278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非运动参与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HR为0.63,周末战士参与者为0.60,定期运动参与者为0.59;而在癌症死亡率方面,非运动参与者0.86,周末战士参与者为0.82,定期运动参与者为0.79。由此可见,每周1-2次健身的周末战士与定期运动参与者都保持在一个较为相似的健康水平。
因此,每周1-2次的周末战士活动模式可能足以降低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风险。锻炼并不意味着每天跑三公里,全天累积的任何运动都是有益的,即使没有时间坚持长跑,也要尽量在白天多走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