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宏观团队最新发布的研报指出,截至8月5日,国内新一轮疫情已经波及17个省份及直辖市。由于本轮疫情传播速度更快,各地的疫情防控再度升级,尚未发现本土病例的地区也在加强防控力度。本轮疫情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会有多大呢?
参考5-6月的广东疫情,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或相对有限,但会明显影响消费增长。本轮疫情或使得部分城市8月社消零售被拖累10个百分点左右,进而拖累全国社消零售增速约2.9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餐饮、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更大,尤其是在本轮疫情受影响的城市中有部分是旅游城市。所以本轮疫情明显增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后续政策易松难紧,明年可能转向更全面的政策宽松。
防控收紧:人口流动受影响
国内疫情再起波澜。“Delta”毒株对人体的适应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治疗时间更长,使得近期本土确诊病例快速增多。据中国网报导,截至8月5日,本轮疫情已经波及17个省份及直辖市,全国现有中高风险地区188个,累计本土病例超过600例,其中南京市本土确诊病例228例,扬州市本土确诊病例220例,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灾区。本轮疫情无论是波及城市数量还是新增病例数量都是去年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最多的一次。
由于本轮疫情传播速度更快,各地的疫情防控再度升级。首先,对发现本土病例的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并且倡导居民非必要不出城。其次,多数城市暂停或延期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减少集聚性病例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本土病例较多的城市,更多会暂停文体休闲娱乐场所营业,并且对途经过中高风险地区的交通工具进行管制。但是在本土病例较少的城市,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阻断疫情传播,尚未发现本土病例的地区也在加强防控力度。一方面,对人员聚集活动进行限制,例如山西省、陕西省要求原则不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长春市对于景区室外限流,室内部分关闭。另一方面,对中高风险地区往来人员实行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对于入境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落实闭环管理。
公共交通出现大幅下滑。防控措施加强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人员流动明显减少。以受影响最严重的南京市为例,自疫情爆发以来,地铁客运量从第29周(7/12-7/18)的271.6万人次骤减至第31周(7/26-8/1)的87.7万人次,下降67.7%,达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
图片道路拥堵指数下降,公路交通也受影响。对受本轮疫情影响出现新增本土病例的城市,我们比较了疫情逐步扩散的第31周(7/26-8/1)与去年同期的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发现在大部分受影响的城市,路面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5-10%,受影响最严重的南京市下降16.4%,华中地区的重庆、成都、绵阳等交通拥堵指数也出现了10%左右的下滑。值得提出的是,郑州市除受疫情影响外,还受到城市内涝影响,交通拥堵程度大幅上升。
除了城市内交通,城际交通也受到抑制。在疫情最严重的高风险地区,当地机场飞机起飞率大幅下降,南京自7月23日,扬州、张家界自7月31日起处于全面停飞的状态。除了疫情严重的区域,其他区域的跨城交通也受到较大影响,以上海为例,浦东和虹桥机场的起飞率从正常时期的80%左右下降到不足70%。
回想5月份:广深疫情影响几何?
5-6月份的时候,广州、深圳地区也曾爆发疫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以评估本轮疫情对消费和生产的冲击。比较广东疫情与本轮疫情的防控强度,我们发现,目前各地政府在进行管控时采取的具体措施比较接近,包括部分社区封闭管理、公共场所限流、出行限制等,且管控力度较为克制,一般不会轻易宣布全面封城或者停工停产。
广州和深圳当时也出现了城市内交通走弱的情况。从今年5-6月的拥堵延时指数来看,广州5月和6月的月平均指数分别为1.64和1.53,不仅相比4月的1.68出现下滑,也是历年同期中的最低值。深圳5-7月的拥堵指数保持在1.54左右,低于4月份的1.57,而且深圳自4月以来的拥堵程度就始终低于往年,其中,又以5-6月的差距最为明显。在疫情爆发前,广州的地铁客运量已达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但在疫情爆发后,一度仅为历史同期平均水平的一半。
消费受到明显冲击。4月和5月广深的社消零售同比增速与全国水平持平,其中5月广州增速为11.4%,深圳为12.1%,与全国的增速12.4%非常接近。然而疫情爆发后,6月全国消费同比增速并未出现回落,但6月广州社消零售同比出现负增长,读数为-1.4%,而深圳增速下滑至4%,与全国12.1%的增速水平相差明显。
但疫情对生产端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月度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来看,广州和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略低于全国水平。由于累计同比包含了上半年各月的情况,需要剔除低基数效应,所以我们选择了两年平均增速来进行对比。4月全国的两年平均增速为7.0%,广州和深圳分别为4.0%和3.3%;而6月全国的两年平均增速仍保持在7.0%,广州的增速略有上行至4.7%,而深圳小幅回落至3.2%,几乎与疫情前的4月一致,未发生疫情造成生产停滞、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的现象。
相比消费,生产受到疫情影响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主要的管控措施还是在于对出现病例的社区街道进行封闭式管理,而非全面停工停产,从而对工业生产,尤其是对机器生产为主的制造业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持续时间不长,对产业链的影响并未显现,即使由于物流受阻,原材料供应、产品发货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库存的原因,短期内不会发生生产端的调整。
生产影响不大,消费冲击明显
如果疫情在8月内控制住,参考广州和深圳的经验,在疫情管控政策保持克制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是如果考虑到疫情进一步扩散这一小概率事件,则有可能引致疫情防控手段的进一步升级和时间的延长,则可能拖累工业生产,需要密切关注后续进展。
从高频数据看,7月以来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并未出现明显下滑,高炉开工率虽然趋势下行,但是更多受供给端政策的扰动。
再比如,受影响最广的江浙地区PTA产业链生产还出现了一定上行。江浙地区涤纶长丝的开工率较前期出现明显提升,开工率在第31周达到95.5%,略高于7月的平均水平94.0%,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而江浙织机负荷率也反映了类似的趋势。
所以本轮疫情对生产的影响还相对较小。
但本轮疫情对三季度消费的冲击或不容小视。在广州疫情严重的时候,城市拥堵指数出现了15%以上的降幅,本轮南京也是类似的;而其他出现传染病例但人数较少的城市,由于防控措施的收紧,也出现了5-10%左右的拥堵指数下降。
根据我们的测算,广州、深圳受到疫情影响,消费下滑的幅度将近10个百分点。考虑到出行限制和居民消费意愿的减少,我们假设本轮疫情造成的消费下行速度与之一致,粗略估计受疫情影响的城市8月社消零售相比7月将平均下滑10个百分点。
5-6月疫情主要影响的广州、深圳、东莞等5个地级市的社零占全国比重为6.9%,而此次受疫情影响的34个地级市2019年社零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28.7%,其中更包括上海、北京、重庆等占比高的城市。由此类推,全国消费将受拖累2.9个百分点(10%*28.7%=2.9%)。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消费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更大。但社零总额中并不包括大部分的服务消费,因此可能无法反映到我们常规关注的月度数据中,但这一部分会影响各城市GDP增速。尤其是在本轮疫情受影响的城市中有部分是旅游城市,如南京、张家界、海口等,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次疫情的重灾区之一张家界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旅游业和旅游业相关的餐饮服务、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
除了疫情较为严峻的南京、张家界、扬州和郑州较早地关闭大部分景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新增本土病例并不多的城市如北京、武汉等也已经开始对景区进行限流,甚至有如苏州这样还未出现新增本土病例的城市“未雨绸缪”开始限制旅游服务。
所以本轮疫情明显增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后续政策易松难紧,明年可能转向更全面的政策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