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没有一部连环画,能像《丁丁历险记》一样,有着如此广泛又深远的影响。这部由比利时国宝级艺术大师埃尔热发表于1929年的世界经典连环画《丁丁历险记》,距今近一个世纪,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出版发行,销量超过2.3亿册,温暖了全球各地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8月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丁丁主题展“丁丁与埃尔热”在上海正式揭幕。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与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联合举办,不仅呈现了“丁丁”的珍贵历史原作,也聚焦于“丁丁之父”埃尔热的艺术人生,包括他的创作手稿、笔记、绘画以及个人的艺术品收藏等;还借助珍贵的文献资料、历史老照片、采访纪录片以及各种评论书刊,生动再现了这位艺术家充满思考、活力与好奇心的伟大形象,以及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选择。
92岁的“丁丁”
丁丁©Hergé - Moulinsart 2021
金黄色头发,前额上方翘起一缕,这是“丁丁”的标志性形象。
但令人诧异的是,“丁丁”今年已经92岁了。
1929年1月10日,22岁的埃尔热拿起画笔,塑造了名为丁丁(TINTIN)的小记者,故事最开始以每周一版的连载方式,发表在比利时《二十世纪报》上, “丁丁”和他形影不离的小白狗米卢一起坐火车前往苏联,开始他的历险故事, 在24个不同风格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里,丁丁遍游全球,上天入海。
埃尔热肖像照©Hergé - Moulinsart 2021
曾经有记者问埃尔热,为什么《丁丁历险记》里都是男孩子的形象时,埃尔热笑着说,“因为我是一名童子军,我的心中住着一名小男孩。尽管如此,我收到的信件中,似乎来自女孩和男孩的数量一样多。真正使这些故事如此成功的,归根结底是丁丁的性格品质。”
“这是男孩的世界,我一开始的想法是给男孩们讲故事。” 埃尔热曾说,"丁丁不是为所有人的幸福而战,但每次他的历险中都会出现一位受害者,饱受苦难和不公平,遭遇暴力侵犯,丁丁是为这个人而战。"
为什么丁丁这一角色塑造能如此成功?埃尔热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丁丁是孩子们都能模仿并且愿意模仿的对象,而一方面是丁丁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十分合理且可信,“他们都想成为丁丁一样的人物,这可能是丁丁成功的关键。”
“角色回归是很自然的,他们从一个故事进入到另一个故事,这样大家才会记住他们。一切都与角色创作有关,你必须创造角色,好人、坏人、愤怒的人……都能被轻易地一眼认出。”埃尔热说。
在丁丁和米卢之外,埃尔热还塑造了《丁丁历险记》中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人物:阿道克船长,向日葵教授,卡斯塔菲尔,还有杜邦和杜庞……人物多达290位,而正是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让《丁丁历险记》的世界色彩斑斓,永不褪色。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丁丁全家福
除了创作人物角色的重要性外,埃尔热对每一部连环画要求都非常严格。他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基本思路: 在他看来,创作一部连环画,首先是讲好一个故事。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需要一根导线,就像阿丽亚娜的指引线,让读者(甚至作者)能够找到头绪。
然后是收集资料。在这一步,实地考察非常有必要。比如埃尔热在创作《向日葵教授绑架案》时,他第一次去故事情节的发生地画速写和拍照,他需要在日内瓦附近找到一个准确的地方,故事里有一辆汽车在那里冲出公路,掉进湖里。环湖有很多私宅和别墅,实际上很少有延向水域的湖滨公路。于是,他必须实地考察确定细节。
下一个步骤是插图,在埃尔热的作品里,文字与图案是同时诞生的。一个补充解释另一个。随着叙述的进行,故事慢慢展开和深入,新人物、搞笑内容与出人意料的情节丰富起来,这就是插图的作用。
有时他需要画几十幅草稿才能完成最终的插图,但为了最精确地表达一个人物的某种姿势,埃尔热还需要摆造型,通常是他自己摆造型,再由一名助手给他画速写。
而后是铅笔稿,埃尔热曾透露说,他在这个阶段必须竭尽全力。他有时为了重新画好一个姿势会把纸画破,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赋予画面强烈的表现力和动感。
之后是上墨和上色 ,埃尔热对于丁丁的绘画技法被称为是“单线白描”,这是一种轮廓鲜明的绘画,采用一根厚实且相对规律的黑线,上色均匀,即无阴影也无渐变,拒绝采用影线。如果线条整齐,相应的叙述文字也有条理:一个开始,一个中间,一个结尾,用线条讲的故事匹配了极度写实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才进入制作与发行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努力,才能令近一个世纪的“丁丁”魅力依旧,不断再版,给艺术家、作家和导演提供创作的灵感。
寻找46年的“中国张”
《丁丁历险记》的第五部《蓝莲花》,是埃尔热转变创作态度的关键。这是埃尔热创作的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故事,背后隐含着埃尔热与中国著名雕塑家张充仁长达半世纪的友情。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来自东方的教诲
PSA展览现场里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展厅“来自东方的教诲”,重温了丁丁与“中国张”的故事。
2014年,《丁丁历险记》新版图书出版之际,张充仁的女儿张以菲女士特别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公开了这一感人的故事,其中提及了书中隐藏的秘密。
1933年底,埃尔热在《二十世纪报》上发表《法老的雪茄》尾声时告诉读者,丁丁的下一个游历地将是远东。
不过当时的埃尔热并不知道远东的情形。不久,他收到了一封签名为鲁汶大学的指导神父戈赛神父的信。神父在信中对埃尔热说:“你如果要将丁丁派往中国,你得先认识中国,不要伤害中国人,不要得罪我的中国学生。”
埃尔热非常重视这个意见,便请他介绍一位中国学生,戈赛挑选了张充仁,这个当时只有26岁、还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攻读高级油画与雕塑的中国留学生。
戈赛挑选张充仁绝非偶然,在此之前,张充仁已有多项艺术创作获奖并刊载于比利时《大晚报》和《晚报画刊》上,他有极好的法文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张充仁是一个正直的爱国主义者,深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有深厚的中文古文基础。
1934年张充仁与埃尔热
当埃尔热向张充仁说明创作“丁丁在远东”的计划时,张充仁欣然答应。两个青年志趣相投,很快成了好朋友,约定每星期天下午一起工作。
那个时候大多数欧洲民众非但对中国一无所知,还受到义和团运动后西方舆论的影响,对中国的印象很差。所以当埃尔热问张充仁如何介绍中国时,张充仁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
他在1990年出版的法文版《张在蓝莲花的故乡》一书中曾说:“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可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张充仁送了埃尔热一本《芥子园画谱》,告诉他中国儿童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毛笔基本功;翻译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名诗绝句给埃尔热;像老师讲解一般耐心地向埃尔热介绍中国——这个辽阔美丽的国家,文化悠久源长,人民勤劳而勇敢,耐苦而热情;中国人不“好斗”,中国文字里的“武”字由两部分组成:“止弋为武”。能在几千年前就留下脍炙人口的绝句的文化,能合理合情、细腻地表达哲理的人,会是“晚开化”的吗?会野蛮吗?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远东》“拍照”,Petit Vingtième《小二十世纪》的封面画(1935年6月27日),246×255mm© Hergé-Moulinsart 2021
在和张充仁交流构想后,埃尔热创作了《蓝莲花》。为了纪念与张充仁的亲密合作的友谊,以及为了表示自己的感谢,埃尔热将张充仁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成为丁丁在中国的好友——“张”。
埃尔热,《丁丁历险记之蓝莲花》封面图,1936年©埃尔热博物馆
从这部作品开始,埃尔热大胆结合中国画独有的白描技法,形成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而自由、平等、反战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恒主题。
埃尔热也接受了张充仁的建议,借鉴中国画技法中的单线白描绘制这部连环画,张充仁会全神贯注地站在一旁,一会儿用中国画技巧协助勾线,一会儿对画中的家具、屏风、床上用品、花瓶图案作精心上色。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蓝莲花》中处处能看到中国的街景,室内布置,对联画幅,告示街贴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生活的痕迹,这些文字、招牌、告示、条幅上的中文有一部分是张充仁的手笔。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远东》“英国士兵”,《小二十世纪》的封面画(1934年10月11日),520×520mm© Hergé-Moulinsart 2021
而另一部分可能写的不那么“地道”的中文字,则是不懂中文的埃尔热模仿张充仁的笔迹写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蓝莲花》被公认为是第一本在欧洲用艺术形象揭示中日战争的读物,是中国文化走入西方文化的例子。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远东》
《蓝莲花》创作完成了,而埃尔热与张充仁的故事并未结束。
1935年,张充仁完成在比利时的学业,计划回国。原本二人约好在火车站送行,不过埃尔热迟到了,最后两人只能在已开动的火车和月台上奋力挥手相互道别。但是谁也未曾想到这一别就是46年。
由于中国战火纷飞,两人失去了联系,尽管埃尔热尝试了各种途径,但均无法打听到张充仁的消息。
46年里,埃尔热找遍了比利时所有的中国饭店,问来自中国各省市的人有谁认识“TCHAUG TCHONG JON”。他将张充仁的名字发音成“张仲仁”,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
埃尔热把对于张充仁的思念,画进了丁丁的第二部中国题材《丁丁在西藏》里,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找到好友张”成为这部作品的重要主线,故事讲述丁丁最重要、也最珍视的中国朋友张在乘坐飞机时失事,丁丁梦到张在雪地中满身是血向他求救,立即决定出发前往西藏,在冰天雪地中寻找他深信还活着的朋友。尽管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无法改变丁丁的决心。
1981年3月19日,分别了四十多年的埃尔热与张充仁终于重逢了。无数媒体和丁丁的爱好者们等待在机场,只是为了亲眼看一眼“中国张”本人,并见证老友相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40余年后埃尔热与张充仁的重逢
1981年3月,张充仁和几十年未见的老友埃尔热在布鲁塞尔重逢,头上挂着丁丁和好友张的"合影"。图/monaco tribune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张充仁创作的埃尔热雕塑 创作于重逢的1981年
二人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潸然泪下,埃尔热更是激动得讲不出话来。这一情景,就如《丁丁在西藏》中所描绘的丁丁与“中国张”重逢的那一刻。两位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再次见面已是古稀之年,这一场景令人动容。
不为人知的故事
除了这些,展览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埃尔热的真名叫George Remi(乔治·雷米)。他用自己姓名开头的字母RG的法文读音作为了自己的笔名:Herge(埃尔热)。
丁丁的原型其实就是童年的埃尔热自己,14岁的埃尔热当时是童子军,他尝试着把一个小童子军的故事讲给其他童子军们听,于是诞生了《丁丁历险记》的前身《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历险记》(Totor, CP des Hannetons)。
《丁丁历险记》之《月球探险》(1954年),410×286mm© Hergé-Moulinsart 2021
丁丁在1954年登上月球,比阿姆斯特朗登月早了15年。
杜邦和杜庞并不是亲兄弟, 他们的区别在胡子的形状上,而阿道克船长在第9本画册《金钳螃蟹贩毒集团》里首次出场。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画纸上的全家福
埃尔热同时是一位收藏家,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尝试绘画创作,并收藏了前卫艺术家作品,包括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卢西奥·丰塔纳、让·杜布菲、让·皮埃尔·雷诺等。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安迪·沃霍尔作品
埃尔热还尝试运用电影、绘画及摄影等丰富的艺术形式,探索全新的创作角度、构图技巧和透视方法。这些尝试皆有助于他构思独特的叙事,并辅以强有力的分镜与形象,创作出“丁丁”这位具有跨世代影响力的连环画角色。
丁丁与埃尔热 PSA展览现场 丁丁全家福
1983年,埃尔热因白血病去世。他的遗嘱是《丁丁历险记》将不再延续,“无论后人是否能够超越我,但我希望丁丁只属于我”。
92年过去了,丁丁依然还像是每个人心中自己渴望的样子:那个即使身处在复杂的世界,却勇敢又有着一颗纯净的心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