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财联社时评】怎样应对全球加速变暖1.5℃?
08-12 07:26 星期四
财联社记者 彭科峰

全球气候变暖,比想象中还要更快更迅猛。

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显示,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测来看,全球温度升高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这个温度升幅,比2018年的预测提前约10年。专家称人类活动对温暖化的影响“无可质疑”。要抑制导致自然灾害增加的气候变暖,有必要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将为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气候变暖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阴谋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曾经公开称“全球变暖是一种谎言”,并一度取消对美国新能源产业的补贴。不过,事实胜于雄辩,联合国的这份报告显示全球变暖非但不是“阴谋论”,其速度还在加快。当前,从政府到个人,都必须放弃幻想,冷静的面对现实并做出积极应对。

在国内,节能减排、绿色经济早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公开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由此成为近两年来最受关注的热点。

扼制全球气候变暖,发展“零碳”产业所需要巨大的投资。“零碳”产业由此也成了近两年来新的风口,其中蕴藏了巨大的经济机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后30年,“碳中和”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38万亿,而财政支出的规模或仅占 15.94%,这意味着民间资本、产业资本的介入非常重要。 今年7月24日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也透露:“如果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大体上需要136万亿元人民币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在政策上,有关部门也在努力构建框架,以鼓励各路资本积极参与。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包括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和建立气候绩效评价标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与外资进入气候投融资领域,同时强调引导和支持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并强调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营造有利的地方政策环境和鼓励地方开展模式和工具创新。

当前,在电力能源、制造业、农业、建筑、交通等碳排放的主要领域,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以能源领域为例,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按照国际能源署此前发布的数据,如果2025年有2500万辆电动车投入使用,将可以省下近100万桶原油。今年以来,中国、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说明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值得想象。蔚来、小鹏、理想等一大波民营资本的入场,也借此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可以看到,只要选准了风口,“零碳”产业一样能给资本带来丰厚的回报。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