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华夏银行四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该行坚持战略驱动、深耕市场、国际合作、专业化服务的绿色金融工作思路,实现绿色信贷高速增长,绿色信贷占比位列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首位,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首单绿色金融债券成功发行,较好地完成了绿色金融各项工作目标。
绿色金融工作主要成效
- 绿色信贷高速增长,全面完成规划期目标
截至2020年末,华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800亿元,比2016年末翻两番,2020年增速达到51%,四年复合增速达到48.5%,绿色信贷占比位列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首位并保持持续领先。其中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比例超过80%。ESG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80亿元,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子公司华夏金融租赁公司的绿色租赁融资占比达到30%。
- 国际合作持续深化,转贷款新项目成功落地
国际合作是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的一大特色。近年来,通过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等多双边组织深化合作,累计引进外资超过10亿美元,为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94个绿色项目提供了融资服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2.43万吨。
一是落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
在世界银行不断提升对中国贷款项目创新性、示范性和附加值要求的情况下,华夏银行仅用时4个半月完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项目准备和世行执董会审批,在筹备效率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华夏银行克服疫情爆发等不利因素,积极推进,确保该项目于2020年3月18日正式生效。项目直接服务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以及能源革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项目总规模达到6.683亿欧元,是国内首个专项支持储能的金融产品,也是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储能项目,是华夏银行绿色金融又一创新。2020年该项目实现3笔业务投放,投放资金1183万欧元。
二是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执行。
华夏银行于2016年开始承接世界银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执行期6年,贷款期限20年,资金总额9.2亿欧元,用于支持京津冀晋鲁蒙豫陕等8省份能效、可再生能源及大气污染防控类项目。截止2020年末,该项目累计投放28个子项目,共投放1.87亿欧元,配套人民币31.73亿元,合计投放折合5.82亿欧元,完成整个项目目标的63.3%。
该项目通过引入结果导向型贷款工具,创新了绿色金融项目资金的管理理念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20年,凭借“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在创新性、可推广性、行业贡献度、盈利性、促进公共福祉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华夏银行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喜获国际金融论坛(IFF)“2020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成为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华夏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法国开发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等保持沟通,在绿色金融、低碳金融、可持续金融、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 首单绿色金融债券成功发行,快速完成投放
2020年4月15日,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量占当年全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份额60%。该行对绿色金融债子项目实施前置审核,提前对子项目合格性进行把关,更大地发挥绿债资金的撬动作用,确保募集资金全部投向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9号附件《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绿色项目。截至2020年末,合计投放子项目63个,绿色金融债券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
该次为华夏银行首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创商业银行金融债有史以来最低水平,低成本资金来源有效推动了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绿色金融工作主要措施
- 坚持战略驱动,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绿色金融特色业务”是《华夏银行2017—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重点工作。国家“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华夏银行将“探索构建‘中国气候友好型银行’”纳入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并成为国内首家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标的银行。
在战略规划引领下,首批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中心,部分分行设立绿色金融部,开展绿色金融特色化经营机构试点,专项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绿色金融资源配置、考核激励、风险策略机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投融资原则初步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 强化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效率”是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的重要竞争力。该行在行业专业化、产品专业化、人才专业化上持续发力,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能为客户提供高效融资服务。
行业专业化方面,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城市能源、新能源汽车、地热能、风电光伏、绿色建筑、储能等行业研究。深耕绿色金融能源领域,推出风电、光伏、地热能项目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跟随国家鼓励政策抢抓了一批优质项目。
产品专业化方面,形成了涵盖绿色贷款、绿色票据、绿色投资、绿色租赁、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绿色理财、绿色基金等集团化、综合化的绿金产品服务体系,开发了国际金融组织转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排污权抵质押融资、光伏贷、绿色项目集合融资等特色产品。
人才专业化方面,开展绿色金融专项课程开发,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项授课,建立绿色金融专业队伍。与政府和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为推动绿色金融工作贡献华夏智慧。建立绿色金融专家库、技术库、机构库,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外脑”。
- 优化业务管理,打造同业标杆
该行以满足监管要求,具有华夏特色为目标,着力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管理水平。根据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绿色贷款调整要求,组织开展绿色融资、绿色贷款数据治理,建立科学的认定流程,实现绿色融资、绿色贷款数据全流程管理。
先后印发《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管理办法》、《华夏银行公司业务条线绿色信贷业务认定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业务认定、标识调整、数据统计、监督检查等工作流程,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以满足监管、领先同业为定位,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 践行ESG理念,强化环境社会风险管理
作为首家加入“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国内银行资管机构,理财资管体系全面完成ESG融合,研发了ESG数据评价体系,建立了资产与组合双维ESG风险监控机制。实施ESG指数策略,开发了三项ESG指数,填补了ESG债券指数空白。发行国内市场首笔ESG银行理财产品,产品规模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2020年明晟指数(MSCI)全球ESG评级中,华夏银行是国内仅有的三家A级银行之一。
世行新环境社会管理框架(ESF)代表了环境社会管理国际最高水平,华夏银行是国内首个引入ESF的机构,建立了环境社会管理体系(ESMS)。正式成为G20金融稳定委员会旗下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支持机构。与国际金融论坛(IFF)、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共同倡议》。创新性开展了包含碳指标在内的多因子环境压力测试。
绿色金融典型案例
- 支持生态屏障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沿海防护林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战略和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在建设的十大生态屏障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之一。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华夏银行探索将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有机结合,在支持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过程中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4月,华夏银行投放500万欧元世界银行转贷款,同时配套人民币贷款11050万元,用于支持“响水县沿海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贷款期限5年。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造林、森林保护工程、基础设施和附属配套设施。项目收益主要来源于木材、果实、林业改革发展资金贴息等方面,运营期平均年收入11638万元。
该项目充分利用响水县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适合在响水县种植、对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特色林果基地,提升质量、效益;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森林管护、防火等;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2020年11月,响水县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向华夏银行发来感谢信表示,华夏银行支持的“响水县沿海生态防护林项目”不仅为当地构建了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为社区贫困户脱贫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沿海生态防护林项目实施后,社区有412户农民受益,每年增加固定收入268万元,在社会各界联合帮扶下社区农户现已全部脱贫。
- 支持储能技术,助力能源革命
储能是我国能源革命和世界能源转型的前沿核心技术,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华夏银行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是绿色金融在投资领域的创新,主要支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创新利用项目。
该项目的落地有助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储能的行业政策与行业标准,并将政策、标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储能解决方案能够在电力行业的不同细分市场中落地并加速发展,从而助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我国能源转型。
水泥行业是高耗能行业,水泥行业电力成本约占水泥成本的24%,降低能耗成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水泥余热回收发电是降低电力成本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组件单价的持续下降,光伏发电和储能用电越来越显示出其经济性。
作为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XX集团于2018年成立了XX新能源公司,启动对所属140多个生产基地的储能电站建设评估工作,并确定在淮安XX水泥、张家港XX水泥两企业所在地建设首批储能电站。2020年12月18日,华夏银行向XX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放转贷款1063万欧元,贷款期限11年,用于两个储能电站项目建设。
两个储能项目均使用宁德时代锂电池,设备集装式安装在水泥厂区内,采用削峰填谷的方式运作,电能全部按照公允价格出售给水泥企业使用。目前,两个储能电站均稳定运行,其成功模式有望在其他水泥厂区内复制推广。
- 发力碳金融,落地全国碳市场首笔远期交易保函业务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华夏银行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落地的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于当日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完成实物交割,这是全国碳市场首笔实现交割的远期交易,是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
碳远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以一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一定数量的碳配额的一种交易方式,能够帮助碳交易双方提前锁定交易价格,但其中一方或双方均存在一定风险。本次落地的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是我行为全国碳市场首创的专项碳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碳资产管理的新路径,通过发挥金融价格发现、信用中介等方面的作用,帮助客户实现了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