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度解读“权威人士”:他是谁 讲给谁听
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
05-10 08:25 星期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者按: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早期为毛泽东本人使用。随着时代的演变,“权威人士”从墙上的挂相,到了你的身边。以改革开放为界,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本文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官方微信“侠客岛”,为帮助阅读,经过大量精简。

第一部分:被刷屏的人民日报“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2016年1月4日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答案是有迹可寻的。

先稍微普及一下人民日报的历史。

故事要从1946年说起,那是一个五月,初夏的延安应当是草木葱翠,掩盖住黄土地些许的苍凉。那是一篇发自延安的新华社稿件,议题并不重要,说的是“美国权威人士”认为,英国已拒绝将太平洋三个英属岛屿的主权让给美国。

不经意间,这开启了一个绵延数十年的传统。从那时起,到今天止,人民日报上共有1606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1次。首尾相接的这两次,跨越了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

简单说,在这份最高党报上,权威人士不绝如缕,生生不息。

引起岛叔兴奋的是第二次。

在那篇叫《中共权威人士 评论目前时局》的新华社稿件中,“中共权威人士”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态度坚定的评论,大家感受一下:

“与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业已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蒋介石卖国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们曾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中国与世界,看成和过去一样,不许改变任何事物的样式,不许任何人违背他们的意志。自日本投降以后,他们决定要把中国恢复到过去的旧秩序。经过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等项欺骗办法,赢得时间之后,蒋介石卖国政府就调动了二百万军队,实行了全面的进攻。”

这文风,让你想起了谁?嗯,没错,岛叔心中的答案跟你是一样的。而且这不是猜测,在《毛泽东选集》里,你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此后他几次作为“权威人士”纵论时局的报道,也同样能在他的文集里找到。相信你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大段完整的吐槽,带有明显的语气和自洽的逻辑,2000字一气呵成,记者做的主要贡献是加上了一个【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以及重复“中共权威人士说”。

自此以后,这个“权威人士”多次出镜。无论痛骂蒋介石还是美国,风格一如既往,吐槽从来高能。即便未必出自毛泽东本人的手笔,也无疑体现着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意图,甚至个性与风格。

分析一种现象,离不开时代。

如果翻阅从人民日报创刊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权威人士”的话语,会发现斗争的色彩一直比较浓烈。与之相对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权威人士”的形象要温和的多。

以改革开放为界,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

后来的呢?随手一搜今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的“权威人士”,大都是诸如“人民网将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在那时光的演变中,“权威人士”逐渐从战争谈到外交,谈到经济、文化、社会,谈到更细致的教育、工业、媒体,谈到更细致的棉花价格、两国贸易额、围棋、房价,大多数时候,读者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他们的名字。从神坛,走到了细分的岗位。从墙上的挂相,到了你的身边。

加上谈经济的两次,2015年到现在,人民日报上共出现了7次“权威人士”。再往前数,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次数越来越少,但“权威人士”的分量却更重了。

是的,这两次看上去都颇为神秘,新闻的5W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 )——基本不全。何时是近日,何地是“北京电”,何事是点评当前经济大势,何因要看网上分析,何人是“权威人士”。人民日报的头版和二版所有流程的把关者们,显然对5W理论都了然于心,所以大可不必认为这是失误。

虽然你很少会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但正因其神秘性,此文却更为动人。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之前那篇,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今天这篇,则是告诉大家(主要是各地区的主要领导),在新常态下,应该怎么应对经济形势,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找到抓手抓经济。

So,这个“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我们可以用话语风格分析下。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岛叔前面引用的许多“中共权威人士”的话,可不是这个风格,而是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并且一阵见血,落地有声。

别问我,他是谁。我只知道,“权威人士”还会被人民日报继续使用,在建设而非革命的话语体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文/司徒格子)

第二部分:神秘的“权威人士”又登党报头版,向谁喊话?

2016年5月9日

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整整1年的时间,“权威人士”共以此种方式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过三次:2015年5月25日、2016年1月4日和今天。

三次背景

权威人士每次出现都有背景。

第一次的2015年5月25日发表前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了经济形势;今年1月4日前不到一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召开;今天发表前10天,同样是中央政治局分析经济形势的会议。

再具体一点看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次权威人士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回应的首先是“经济增速回落”的问题;第二次,恰逢年初股市动荡、国际市场波诡云谲之际,同时也有“供给侧改革”成为最高层经济话语的背景;第三次,则以回应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题。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党中央机关报上出现的“权威人士”对经济形势的论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作最高层对经济的判断。

但不同寻常处就在这里——按说,中央对某一事项的定调,出现一次就已足够。一年之内出现三次,足见重视程度;但反过来也证明,某些论断并未得到足够的回应,还需要进一步申明。

那么,这种申明是说给谁听?

两种听众

在侠客岛看来,权威人士对经济形势的论断每次出现,都是说给两个群体听。

第一,讲给市场听。告诉市场,高层对经济形势怎么看,下一步怎么干,未来走向如何,帮助他们分析经济和市场走势。在当下信心比黄金金贵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看看每次具体政策出台之后的股市走向、资本动态就可知。

第二,讲给各级具体操盘手,也就是各级党政干部听。中央的精神是什么,该怎么干,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从这两点入手,这篇长文就容易拎出干货,也容易理清思路。

给市场之一:定力

讲给市场听的话,洋洋洒洒很多,归结起来就一句——我们不慌,你们也别慌。要跟我们一样,有定力,有信心。

“不慌”,首先体现在对局势的判断上。继上一次对中国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V型的判断没有明确之后,这一次非常明确: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并且这个L的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U也好,V也好,都有触底反弹在里面,且反弹后到达的点位可能跟下跌前近似。但L型不同,首先要经历一个探底的过程,然后长期在低位发展。这和新常态的判断不谋而合:中国经济的增速调低档位已经是中长期走势。

虽然如此,但文中的淡定情绪还是很明显,也就是战略的定力:“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以往高增长,目的在于保就业。一个百分点,可能影响的是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但在劳动力绝对数量连年降低、新增毕业生数量也下降的情况下,就业的压力已经有所缓解。比如2014、2015,即使增速下降,就业的预期目标依然超额完成,因此中央有足够的底气——再直白些说,只要就业稳定,社会就是稳定的,政策就有回调余地。而中国这么大,潜力和韧性依然可期。

这种淡定也体现在,即使一些企业和地方出现了“分化”——有的企稳回升,有的经济依然困难,但也“不是什么坏事”:“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给市场之二:稳政策

给市场的信心,同样出现在“稳政策”的表述中,也就是这次新出现的“预期管理”话题。预期,说到底是市场的预期、民众的预期。

要稳定预期,首先是稳定政策,宏观政策不能摇摆。比如,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今天,如果还是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判断就会发生更改;同时,政策出台要有沟通、要有前瞻性引导,“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半夜鸡叫,说的就是深夜出台政策搞得大家手忙脚乱的情形。楼市、股市,此前多有先例,半夜排队买房、通宵排队离婚,都说明预期管理的失败。同样亮眼的话语是,“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权威人士此次给市场吃的另一颗定心丸,是给企业家的:“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这里面的话,稍微一品便知味道。

给官员之一:要改变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官员群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多党制政体中“没有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的痼疾,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政策的连贯性。但同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一群体也需要改变。

首先要改变的,是过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这些做法可能在以往有效,但现在不再有效;或者短期也许有效,但长期不符合方向——这也就是新常态给官员群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种要求,就是避免“短期化”、避免“不适度”。

短期化的典型例子之一,是楼市。这次权威人士非常有信息量的表态之一,是要让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众所周知,一季度经济反弹,之所以不能简单用“开门红”、“小阳春”等概念来形容,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在此中起的所用。而楼市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房子就是让人住的。因此,“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这句话已经很明白了,通过一些手段降利率、加贷款等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是不可取的,根本性的是让更多的人进城、有房住、有配套,这才是去库存的根本要义,而不是让更多的人盲目去做接盘侠。

“不适度”的另一个典型,是短期的刺激性加杠杆政策——所谓“短期兴奋之后经济越来越糟”,先行政策让后期买单就是如此。所以权威人士也说,“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强刺激、高杠杆,可能短期内数据会很好看。但是从长期看,恰恰是掩盖和拖延了风险。权威人士说给官员听的第一点,就在于此。

给官员之二:针对性

OK,不搞短期刺激,不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那么该怎么做?

说给官员听的第二点在于:政策要真正具有针对性。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一项是市场出清、清理僵尸企业。那么,怎么做?毕竟,这些企业虽然效率低下,但短期内清除这些,可能影响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也可能带来就业和稳定的问题。怎么办?

“针对性”体现在一句话:不能动辄“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如果把所有的企业都一刀切式地债转股,反而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真正的效率提升,实际是把包袱甩给了未来。这次权威人士也看到,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换句话说,这一轮经济形势下,官员可能面临的是真正的考验。

这种考验体现在:一,首先要适应新型的政商关系,要“亲”但更要“清”,效率和廉洁必须并重,吸取过去改革草莽时代的教训;二,在管理内容上,增长、稳定、去杠杆和产能等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必须仔细、专业而又审慎地面对多种问题;三,在管理方式上,一刀切、行政化的方式可能都需要改变,必须同时妥善应对上级的压力、市场的预期、民生的诉求、地方和部门的实际。

这很难,但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会做。(文/公子无忌)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