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网信办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安全问题,对算法监测、评估、备案等工作中发现的、以及网民举报并查实的涉算法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坚决维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安全。
算法本身只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但在现实生活中,算法推荐却被很多互联网公司滥用,带给消费者众多困扰。比如,使用购物软件,会发现页面上多是近期搜索或浏览过的商品;通过今日头条等App阅读科技信息,随后便会经常收到科技、数码产品的广告推送……尽管这些算法推荐背后的互联网公司打着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大旗,但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也催生了大数据杀熟的乱象。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算法推荐的内容过度强化用户偏好,影响了用户对于信息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导致用户和社会的自我隔离。同时,部分平台为了增加流量,还不断向用户推荐杂低俗媚俗、色情暴力、价值观导向错乱的信息,有违社会公序良俗。正因如此,不少专家学者多次呼吁国家不能仅仅要求平台、技术开发者道德自律,而应加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提出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等构成差别待遇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监管。2021年8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提出要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 并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如今, 网信办等九部门又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足见政府部门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当然,对于习惯那些打着“技术无罪”互联网公司来说,短期来看,为了满足法律管控、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需要在算法推荐模型的升级和改造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其产品营销、公司收益等方面也难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破则不立,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确立经营底线,算法推荐行业才能在规范化、合理化、透明化、公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互联网公司才能赢得更多用户的信赖和支持,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价值伦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