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普惠金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起点,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始终肩负着普惠金融重担。尤其是生长于基层的城商行,更是担负着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使命。
作为扎根成都、服务成都25年的西部地区标杆城商行,成都银行(601838.SH)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融入地方发展大局。2021年,成都银行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为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稳固树立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凭借在技术、服务、模式等多领域的创新和赋能,成都银行在12月30日举办的财联社•投资峰会上荣膺“金融创新价值奖”。活动当天发布的“2021中国年度金融业创新价值榜”,基于金融研究机构、权威专家及调研,从技术、模式、运营、管理、社会责任等多角度的创新及创新价值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在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领域内对金融行业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机构和公司。
创新探索特色化产品
创新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动力源泉,亦是在竞争中构筑“护城河”的重要砝码。作为西部城商行综合实力前列的银行,成都银行多年来始终跑在金融创新最前沿,将创新贯穿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成都银行主动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向数字银行、智慧银行转变,推动金融科技由业务支撑向科技赋能转型,努力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高效对接。
近日,央行网站公示的“2020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单位和奖项信息显示,成都银行“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项目”获得三等奖。
近年来,成都银行不断强化对小微市场主体金融支持力度,紧紧围绕“用好政策工具、创新业务模式、深耕特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全力推进小微业务高质量发展。
为更精准服务小微企业,成都银行着眼“专精特新”、科创型小微企业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金融需求,研发了“创业贷”、“成长贷”、“科创贷”、“壮大贷”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提供贷款金额从50万至3000万元,构建了覆盖科创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也丰富优化了该行普惠金融的产品服务矩阵。
以“科创贷”为例,该产品为近年来成都银行携手当地政府部门支持科创型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产品体系。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曾谈到,运营这一金融服务过程中,政府协同银行对企业的核心团队构成、科技成果、研发投入、未来发展空间等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了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平衡,解决了轻资产类科创企业的融资痛点。
另外,扎根于世界文化名城成都的成都银行还探索出一条特色化支持文创小微企业的路径,精准支持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据了解,成都银行对文创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地方文创企业走访,形成细分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画像等多维度摸底分析,同时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复刻“专营机构、专业团队”运营模式,成为西南率先设立文创支行的银行。2018年5月,成都银行在成都高新区设立锦城文创支行,专业文创团队为文创企业提供专属金融服务。
成都银行还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及文创主管部门、专业融资担保公司,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和合作担保公司自有资金,建立“文创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文创通”金融产品,通过“政银”“政银担”两种业务模式,破除文创金融服务“盲区”。2021年1-8月,“文创通”累计支持文创企业86户、投放金额4.62亿元,成立以来累计投放金额已达到13.7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8月,由刘进执导,孙俪、赵又廷领衔主演的《理想之城》强势开播,这部年度大剧顺利制作的背后,就有着成都银行“文创通”产品的资金支持。
2021年9月12日,在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成都银行“文创通”特色金融服务凭借创新探索领域、创新信贷模式、创新融资服务等特点,荣获“2021年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优秀案例”。
全速推进改革转型
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铺路,转型则全面揭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成都银行持续深化“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三大转型战略,全速推进改革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精细化”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营销、精控风险等各类精细化水平的提升,成都银行的经营效益更高、盈利能力更强,中后台支撑能力更强。
而为加快数字化转型,2020年,成都银行组建了数字化转型委员会,围绕“五类用户、十大方向、四个支撑”,推进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规划,完成两地三中心IT基础架构建设及数据中心迁移,并不断深化业务和技术融合,挖掘数据价值,提升风控和精准营销能力,实现了信息科技能力跨越式发展。据悉,新数据中心能够有效满足全行未来8-10年IT系统发展需要。
大零售方面,成都银行顺应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由核算交易向营销服务转变,增强网点服务营销与管理能力,优化零售产品体系,加速零售转型,通过“科技金融”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推动精细化、精准化的客户金融服务,打造成都银行“市民银行”的客户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为缓解老龄群体“数字焦虑”,成都银行积极推动手机银行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2020年11月,成都银行新一代电子银行产品正式对外运营,支持指纹登录、刷脸登录,减少密码记忆难度;设计了更大的字体、更简单的菜单,增加语音搜索、一键求助服务,让老年人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作为根植成都的城商行,成都银行还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与地方经济发展“共振”。为深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今年3月25日,成都银行与重庆农商行旗下的渝农商理财公司共同发行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理财产品,这也是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只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题的理财产品。成都银行首期发行规模为7亿元,期限358天,产品类型为净值型,业绩比较基准4.20%,产品募集资金全部投向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企业债券,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债券。
而为更好服务区域发展规划,成都银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机构布局。参照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产业布局,综合运用“关设并转”策略,促进城区网点布局优化和产能提升,大力加强机构网点建设力度推动跨界合作,通过金融与多行业优势互补,进一步激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成都银行于2020年与四川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重点项目、大数据、反洗钱、5G、物联网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业绩与品牌价值齐升
创新、转型带来的强大发展动能,驱动成都银行不断释放增长潜力,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资产规模、利润保持增长,风险管控表现优异。
2019年、2020年,成都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7.25亿元、146亿元,同比增长9.79%、14.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1亿元、60.25亿元,同比增长19.40%、8.53%。
到了2021年,公司业绩增速加快,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1.35亿元,同比增长26.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51.31亿元,同比增长22.15%。
业绩增长同时,资产规模也持续扩大。2020年末,成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6524.34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末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137.41亿元;到三季度末,进一步增至7465.30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4.42%。
分业务来看,发展亦十分稳健。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成都银行存款总额5547.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66%;贷款总额3583.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13%。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9.60%,创下近四年以来新高,经营结构保持稳健。
资产质量也持续向优。截至三季度末,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1.06%,较上年末下降0.31个百分点,降至近七年新低;拨备覆盖率387.41%,较上年末增长93.98个百分点,提升至2013年底以来最高点。
借力区位优势,与地方经济共荣;转型释放潜力,业绩持续高增;改革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之路……锐意进取的成都银行不仅获得客户普遍认可,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品牌价值也不断被擦亮。
今年,经成都市六部门联合评选,成都银行荣获“2021年成都市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称号,成为15家获评企业之一,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在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Banking 500 2021)中,成都银行位居全球第188位,同时位居全国城商行第8位、中西部城商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