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个月,票据市场再现零利率的状况,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上海票据交易所网站显示,2月28日,国股银票转贴现7天期、1月期收益率均为0.0100%,均再创历史新低,上一次类似走势发生在去年12月下旬。有部分声音认为,这意味着信贷有效需求整体依然不足,导致银行还是需要靠票据来占据额度。
不过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与上年末银行冲规模引发票据市场利率趋零相比,2月末零利率主要诱因还是金融体系资金相对充裕。笔者认为,随着3月份工业生产和包括住房刚需在内的消费恢复和发力得当,银行信贷的规模和质量或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信贷红3月整体是可期的。
事实上,票据利率下降是贯穿整个2月份的。2月在第一季度属于特殊过渡月份,今年又叠加春节假期,是全年工作日最少的一个月份。春节后票据交易规模一路上升、票据利率一直下滑。2月25日,3个月国股转贴现利率最低为0.47%,已经逼近零利率。而在2月28日当天,央行开展300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有100亿逆回购到期,当日资金净投放2900亿。
笔者认为,央行在月末加大净投放量,是2月28日票据利率进一步下行出现零利率的主要原因。原因也很简单,银行只能将之换成票据避免成为无息资产,集体买入票据扫光短期票据。这种情况,和与去年底银行机构纯粹冲任务规模而追捧票据是不同的。另外从结构上来讲,2月以来的票据买盘集中在3月份到期的短期票据,且3月期和1月期利差较大,显示2月的票据冲量更多是临时之举,目标还是3月份以后的信贷投放。
综合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市场不用因为票据零利率再现而担忧3月份的信贷需求,这只是一季度宽信用过程中一个小插曲。从资金面来看,央行在2月最后一日的操作显示,3月份的市场资金将继续维持相对充裕水平。这与近日央行表态“下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相一致。
另外,从政策面来看,去年12月开始的重点在工业生产投资领域的稳增长措施,继续靠前发力逐步落地,3月份将是密集呈现的关键时间点;在消费领域,刚刚结束的全国消费促进会议对3月份的促消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相信会进一步拉动工业生产需求。更重要的是,每年的两会基本也在3月份上下,这也是全年经济政策大框架定调的重要节点。
以目前的内外环境,笔者认为对未来信贷需求扰动最大的因素,当是开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意外飞涨。随着俄乌局势的演进,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节奏预期已经有所调整,这导致原油、黑色、有色等商品价格重新上行。从去年下半年的经验来看,这对中游、下游的企业盈利空间会形成比较大的挤压,如果应对不当确实有可能影响相关领域的信贷需求,对此有关部门也应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