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时候能让人摆脱灵感泥沼的,往往并不是那拍得多高清唯美的街拍或媒体图像,而是怀旧插画。
虽说看高分辨率的写真的确是种养眼的享受,但缺乏想象空间的直白描绘,看得多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尤其对象是绅装这种带有经典属性的服装,用笔触勾勒出的年代质感,反倒更易令人沉浸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场景。
毕竟好的插画,作用绝对不会仅限于对文字的润色“陪衬”,即使单一出现,亦能饱满地支撑起创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与思想。而接下来就继续介绍一位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20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的插画师,他在用幽默的绘画语言驰骋于商业与艺术领域的同时,还记录下了不少经典男装的风格剪影。
Norman Rockwell
在上世纪一鸣惊人的插画家有很多,但做到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常青,还曾受邀跟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同台吃饭、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美国公民最高荣誉)的不多,Norman Rockwell就是其中一个。
Norman Rockwell
在纽约长大的他算是实打实的科班出身,自14岁就先后于纽约艺术学院、美国国家设计学院、艺术学生联盟研习绘画技艺,并以自由商业插画师的身份通过负责《Boy's Life》等刊物的插画正式“出道”。
上一篇文章介绍过,在20世纪初为《周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画封面是美国插画家快进到名家的重要跳板之一,而Norman Rockwell也不例外。在21岁搬到New Rochelle(美国新罗谢歇尔)开设工作室后,翌年他就经室友Clyde Forsythe的引荐踏上了与其偶像,也是社区邻居——J.C. Leyendecker相似的成名之路。
在2011年,名导Steven Spielberg曾展出了他所收藏的Norman Rockwell作品,上图是Norman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刊登的首幅作品《Boy with Baby Carriage》(1916年)
记得在Norman的自传《My Adventures as Illustrator》(1960年)中,他就说到曾跟随J.C. Leyendecker在New Rochelle的街道上溜达,为的仅是更加靠近他,去亲眼看看他的行为举止。有时Norman甚至还会向J.C. Leyendecker的模特打听他偶像在画画时的习惯跟举动,欣赏之情可想而知。
Norman Rockwell
毕竟J.C. Leyendecker在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人公认的“最好的插画家”,开创了美国插画的黄金年代。而当时Norman作为崭露头角的小年轻,当然希望日后能达到与偶像同样的高度——成为《周六晚邮报》最著名的封面艺术家。
“我从1916年开始为《周六晚邮报》工作,Leyendecker是我的上帝。实际上,我曾经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跟着他走在新罗谢尔的街道上,只是为了接近他。”——自传《My Adventures as Illustrator》(1960年),Norman Rockwell
功夫不负有心人,谁又会想到正是Norman用与《周六晚邮报》长达47年的“联姻”,成功打破了先驱J.C. Leyendecker所保持的合作记录。而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有投射于Norman早期在《周六晚邮报》上绘制的作品当中,无论是浑厚的笔触还是凌厉流畅的线条,都不难看出J.C. Leyendecker对他的影响。
像下面这幅作品,可能有人会一眼认定是出自J.C. Leyendecker之手的“箭领人”形象,但其实这是Norman Rockwell在1919年仿照J.C. Leyendecker风格去替美军画的招募海报。按现在的话来说,不能说毫不相关,只能说一模一样。
U.S. Army Teaches a Trade (G.I. Telegrapher),1919,Norman Rockwell受美军所托绘制的这份招募海报,目的是宣传服兵役的好处之一——会确保军人具备回归平民生活后获得社会工作所需的技能。图中是一名电报员
当然,大部分人对Norman Rockwell的认知,都离不开生涯后期他对上世纪美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各种严肃洞察与针砭时弊,但与此同时他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男性形象。
比如说他在二战期间创作出的虚构人物Willie Gillis,作为《周六晚邮报》于1941年到1945年间的主要Cover Boy(封面男孩),虽然论影响力与地位比不上J.C. Leyendecker的财富密码“The Arrow Collar Man(箭领人)”,但绝对算得上是二战时期美国的人文缩影。
1945-Willie Gillis, Civilian
出乎意料的是,Norman Rockwell并没有把Willie Gillis塑造成“战场英雄”般的形象,而是从平凡军人的角度出发,勾勒出更加接地气、生活化的俏皮小人物。在《周六晚邮报》共11期的封面中,Norman用细腻的笔触串联起Willie Gillis从入伍到退伍的各种生活轶事,而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描绘也迅速引起了军人们与普通市民的共鸣,爱国宣传的效果相当显著。
由Norman Rockwell绘制、以Willie Gillis形象为封面的部分《周六晚邮报》
这幅1926年的《书虫》(The Bookworm),讲述了一位嗜书如命的市民因为路过精选书架而停掉手头上的工作,漫不经心地看起书来的故事。从错配的鸳鸯鞋、扣错纽扣的大衣、腋下快要跌的长伞以及对脚边篮子的忽略等一系列细节,就已经可以充分感受到画中人物饱满的书呆子性格。据说这幅画的原画在某个拍卖会上以38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远高于最初250万美元的最高估价,收藏价值可见一斑。
《The Bookworm》,Norman Rockwell,1926
不过Norman在商业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却为艺术圈与后世对其身份的争论埋下伏笔。在许多当代艺术家的眼中,他的画作太过矫情且仅停留于物质层面,所以很多艺术评论都仅称Norman为插画家,而并非艺术家。但像《The Four Freedoms》(《四大自由》)、《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我们共视的难题》)之类关于民权、种族岐视、贫困悬殊等社会命题的严肃探讨,足以彰显Norman对人文社会发展的远见和关怀。
《The Four Freedoms》"Freedom of Speech," 1943.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当然,Norman也表达过并不介意。毕竟相比起虚无的衔头,可能向世人展示其所了解和观察到、能够打动人心的美国一瞥,才是他心目中对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